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浅析太极拳的虚实转化规律同济医科大学胡爱翠在太极拳教学中,一般只注重手、足的来龙去脉,而不讲究它的虚实变化,殊不知,虚实变化乃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矛盾双方共处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的运动转化过程中,我们常常把矛盾的转化,概括称为虚实变化。从初...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中的一颗明珠,它孕育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寓含着深奥的阴阳哲理;集呼吸吐纳与肢体运动为一体,收健身欣赏与练意养性之同效。故此,太极拳不仅见爱于华夏大地,更广泛传播于异域海外。引起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习练之,研究之。在此,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及训练心得,浅析抓好腰腿功是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关键。太极拳谚中说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腰是上下肢体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到主要的作用。太极拳对腰的要求是“松…  相似文献   

3.
浅谈太极拳     
李迎 《精武》2010,(6):75-75
现代人大多认为太极拳像一种健身功法,觉得练太极拳的多数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年轻人不太喜欢练,更有甚者觉得年轻人练太极拳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说明现代人对太极拳的认识还很不够。太极拳究竟是一种武术还是一种像气功一样的健身功法呢?其实太极拳简单地说是中国人根据易经的原理创生的一种拳法,它的缓慢是因为采用了道家思想的爱生、养生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赵艳华 《精武》2010,(5):65-65
从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太极拳运动开始,我就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小时候身体瘦弱,不爱运动,武术更是从未沾过边。我是个性格急躁的人,听朋友介绍太极拳是较好的健身运动,不仅可以祛病健身,还能防身御敌,我便耐着性子去学起了太极拳。很快学会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经过近半年的太极拳运动,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了,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我也越来越喜欢太极拳了。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这句话:“路,没有错,错的只是选择;爱,没有错,错的只是缘分。”其实习练太极拳何曾不是?学练太极拳也有个选择问题,选对选错,结果不同。练好太极拳要选好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养生益寿的目的。我在练拳.传拳中经常有人提出练习太极拳的困惑问题,下面就太极拳习练的关键问题提示如下,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和林墨根老人相识是在2001年11月举行的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当时采访老人,老人的豪爽、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爱推手,总爱让人体会他的太极劲力。  相似文献   

7.
000088王武士男37岁 身高:162em体重:sokg 所练拳种:少林、太极、八卦掌 座右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最喜欢的人物:孙禄堂 联系地址:662203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中截 街134号 000089李殿忠男72岁 身高:175em 所练拳种:少林拳、白猿通背拳、太极拳 联系地址:252213山东省东阿县刘集镇魏该村 000094高振杰男47岁 身高:173em体重:60 kg 联系地址:710089西安市140信箱344分箱 000095张传搓男66岁 身高:1 65cm体重:74kg 所练拳种: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木兰拳、剑 座右铭:待病人胜亲人、爱医院胜家庭、爱事业胜 生命 最喜…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10.
任盛旺 《武当》2001,(1):13-15
太极拳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拳种,而在武当赵堡太极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式太极拳却只在部分地区流传。在当今,习练和式太极拳人的虽说不少,但对和式太极拳的体系与本质有相当了解的人却极少。而要说知其全部的人,四十年前就已没有了。因此说,和式太极拳已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危险。而和式太极拳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太极拳拳种,如果和式太极拳名存实亡,那么,赵堡太极拳、道门太极拳以及整个太极拳都将名存实亡。为此,作者愿意在这里先行一步,抛砖引玉,为和式太极拳做一点介绍性的工作。同时,为挖掘研究和式太极拳提供一些线索与意见,以期引起行家的重视,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刘万坤 《武当》2004,(8):21-21
忽雷太极拳,其名应为腾挪忽领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四大拳种之一.多为老师口传心授,文字记载极少。在当今世上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有腾挪忽雷太极拳,主要分布在温县、台湾和美国等地,还有代履太极拳、查托太极拳、跟头棍太极拳三大拳种,主要分布在温县、香港等地。由于写书人不懂其名,也不知腾挪太极拳的来历,在文字中写为“忽雷”,这是错的,与拳套不相符召的口传拳名不一样。笔者特将忽霍太极拳的来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13.
山令誉 《武当》2004,(9):20-21
考证正统太极拳,必须有理论根据。因为张三丰创造太极拳,这个考证理论根据必须与张三丰直接挂钩。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附文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太极拳论》二篇论文,是太极拳的理论经典,也是张三丰创太极拳唯一的理论依据。其他也称太极拳理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在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中,我们工厂请了一位太极拳老师教大家学习太极拳,我也加入学拳队伍中。我从小身体瘦弱,不爱运动,武术更是从未沾边,学起拳来比一般人愚钝笨拙。笨人有笨人的办法。我是先学大概,以此做基础再深钻细研。学了大概仅仅是有了一张纸,再细学时接受的东西才有了地方记。学式子容易改式子难,是说学到一定程度的式子改起来难。初学者还是改式子比学式子容易。  相似文献   

16.
胡伟容 《精武》2003,(4):8-9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自幼喜武,十几年来修炼太极拳,年轻时学练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及42式、48式太极拳、太极剑,近年来专修吴式太极拳、剑。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2006,(4):3-13
2006年5月2~6日,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武术大学堂”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将在北京举行。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体全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认识哲理精深的太极文化,太极名家讲堂聘请太极拳主要流派著名代表人物亲自讲授,包括陈正雷、崔仲三乔松茂、马海龙、孙永田、和有禄。届时,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爱好者将和太极拳名家进行广泛而多元的互动和对话。强健身体,感受传统文化,太极拳爱好者们将和太极名家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五一”黄金周。 为了让即将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员快速增进拳艺,加深对太极文化的感悟,在太极拳名家讲堂开课之前,各流派太极拳主讲名家提前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敞开心扉,展开交流,他们通过各自多年的习拳、练拳和传拳的丰富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流派太极拳的特点,实例印证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讲述练好太极拳的要领,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发展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尤勇 《中华武术》2002,(1):34-35
21世纪的第一年是个太极年,从3月份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到5月份的太极拳健康月,再到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宁夏太极拳大会、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香港太极拳演示大会等,太极拳交流活动频繁21世纪也是个保健的世纪,中国的太极拳必将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21世纪第一年的岁末,记者采访了  相似文献   

19.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竞技太极拳存在的技术倾向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熛 《中华武术》2005,(11):57-59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太极拳运动发展很快。1956年,国家组织武术专家创编《简化太极拳》,对普及太极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6年,国家体委正式将太极拳、剑、推手单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此后,每年各地区都以不同形式举行太极拳比赛,大大促进了太极拳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