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硕人之美     
从《诗经》中描写的美女,我们可以看到周代人的审美观。在众多美女图中堪称经典的是《卫风.硕人》,反映出周代崇尚身材高大健康之美,这与周代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也与周代生育人口的需要有关。庄姜还具有女子贤德之美,《硕人》虽未直接称颂庄姜的贤德,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映出庄姜深具美贤之名。《硕人》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涉及了很多婚俗文化,部分婚俗文化沿袭至今。研究这些婚俗文化对于了解婚俗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变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诗经》中涉及的一些婚俗文化,探究当时人们对婚俗方面的普遍观点,以理清我国婚俗文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周代的作品。秦始皇焚书时,《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也遭到毁灭。汉初人根据口头讽诵,又把这部伟大作品用文字记录下来。但由于师传的不同、语言的时代差距和记忆的差错,很多地方用的只是同音字。当时流传的有《鲁诗》、《齐诗》、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诗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下面,笔者就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当时婚俗与民俗的揭示 ,具有研究价值。从中反映出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婚礼制度以及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8.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9.
《诗经》婚俗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国风》中有不少爱情诗,反映了一些地区及民族的婚俗,《诗经·郑风·溱洧》即是一例。但历来对其评论有异,大多认为是“淫奔者自叙”,作者认为这只是表象,而其实际是反映当时的一种禳灾,祀子巫风。  相似文献   

10.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极大影响的两部专集。《诗经》和《楚辞》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转轨时期,作为文化形态的婚俗自然也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发生变化。《诗经》所反映的婚俗作为西周至春秋时北方文化的缩影,《楚辞》所反映的婚俗作为战国时南方文化的代表,两者放在一起作一比较可以窥视南北之间婚俗的异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即:一、择偶、求爱的比较;二、嫁娶的婚俗比较;三、婚俗的道德规范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周代是我国礼制的开始,在婚俗观方面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本文就从《氓》这一首叙事诗来了解周代先民的婚俗观。分析在这样特定的婚俗观下人物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遗产,而且由于它相当多的记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与环境,又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周代人对环境认识的资料。对于《诗经》中有关环境的认识,过去人们多偏重于动植物或生物学的研究。如,三国时代吴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明代吴雨的《毛诗鸟兽草木考》二十卷,清代毛  相似文献   

15.
从《诗经》看上古婚俗李荣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305篇歌谣,展示了我国上古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生活与礼俗。但历代儒生解读《诗经》却只注重对历史社会和政治教化意义的阐发,而对《诗经》作为原...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诗经》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诗》与史、与政教的关系,在前人的著述中不下百十种。《诗》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保存了用人生活的各个画面,成为后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周代嫁娶时间这一问题,《毛传》以为婚期当以秋冬为正时,郑玄笺《诗》、注《礼》却认为仲春二月为婚娶之正时。通过对《诗经》、《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考察,可以发现周代大夫以上社会阶层婚娶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集中在夏历的仲秋至仲春之间,而士庶阶层的婚娶集中在夏历仲春之时。如果把郑玄与《毛传》之说指向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两种观点都为有据,从而可以正确解读《诗经》中有关婚娶的诗歌,加深对周代礼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遗迹。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19.
在约占《诗经》总数的婚恋诗中,描写思妇的诗歌约有10首左右,如:《卷耳》、《君子于役》等;描写弃妇的诗歌亦有10首左右,如:《卫风·氓》、《邯风·谷风)等,从数量上看,仅次于恋歌。这两类诗都以女性的生活、心态为描写对象,写思妇的愁苦,写弃妇的悲愤,无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可谓我国思妇诗与奔妇诗的进简。但这些诗歌所描写的思妇与奔妇,又与后世不同,不仅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也保留着周代妇女朴素的思想感情及其诗作的艺术特色.一、《诗经》中的思妇(一)《诗经》中思妇的类型与后世不同。在周代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诗经》中的农事诗词语的研究来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从而反映出周代的经济基础状况和物质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