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2.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輪,其曲中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闡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識,培养品德。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  相似文献   

3.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4.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5.
《劝学》中有这样两个含“故”的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冰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先秦]《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7.
陈伽  胡亦佳 《现代教学》2015,(Z1):58-5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古籍中,对"诚"字的具体论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既是天道,也是人的本性。"诚"对于个人来说,绝不是外力,因为感知"诚"是一个人尽其本性的方法,是一个人推己及人,参悟天地造化的方  相似文献   

8.
肖川 《师道》2008,(4):17-17
我们一生最终能走多远,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恐怕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是,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始终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博学,不仅指学问的广博,也指学问的精深。 我以为博学是具有生命价值的。“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诫子书》),非学也无以明智。博学能够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生命的高度,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是一种姿态,一种开放的姿态,  相似文献   

9.
开卷有益     
大抵读书、训诂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强力口揣量,则无非浸灌培益、鞭策磨励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象山全集》卷七《与邵中孚书》  相似文献   

10.
有 人 说 语 言 是 工 具 ,有 人 说 语 言 是 行 为 习 惯 。这 些 说 法 都 不 无 道 理 。 两种 方 法 包 含 着 一 个 共 性 :练 和 用 。 工 具 只 有 常 用 才能 熟 练 , 使 用 起 来 才 得 心应 手 ; 行 为 只 有 多 次 重 复才能 成 习 惯 。学 习 外 语 无捷 径 ,必 须 反 复 练习 和 运 用 才 能 成 为 一 种 熟 练 的技能 和工 具 。 学 习 外语 如 同 学 用一 种 工 具 ,都 离 不开 方 法 。 学 习 英 语 的 方 法 或 策 略既 可 由 教 师 指 导 、也 可 通 过 学 习 者 相 互 交 流 而 获 得 ,但 尤 为 重 要 的 是 学 习者…  相似文献   

11.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丢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摇摇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者,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忧指忘心者诫》节选![战国]@孟子  相似文献   

12.
郭德好 《现代语文》2006,(12):29-30
一“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说.系辞下》)《张子正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之同时的儒学大师二程亦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很多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源于思孟学派。的确,“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中庸》可见子思“天人合一”思想之端倪:“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  相似文献   

13.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14.
清代居我国封建王朝之末,我国封建时代之各种学术、文艺亦至此而告一总结。胡应麟尝谓明人“不致工于作,而政工于述;不求多于专门,而求工于具体。”此语移以评清代学风,或更为恰当。然清人则既致工于述,而又求专门,其于各种学问,皆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引申发挥,深入扩充,以自成其学,此则异于明人者也。清人于前人聚讼之问题,莫不继续  相似文献   

15.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元,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日:“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  相似文献   

16.
避讳学是中国的独门学问.事实说明,从避讳学的角度校注典籍是不可或缺的.中外学人也有从"避讳学"角度研究<诗品>者.有的用以校勘文字,有的用以考察版本,有的用以注释人物.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须用此作进一步研究.如<诗品>里的谢胱,宋人引录<诗品>者,皆作"谢眺".有些<诗品>校注本以为"眺"是误作.其实,这是宋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四世祖赵朓名讳而改,并非误作.另外,如<诗品下>之"殷不竞矣".宋人作"口不竞矣",此"口"当为宋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所留.  相似文献   

17.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  相似文献   

18.
归园田居(陶渊明)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方,罕见有注。林庚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方,傍”。此视“傍”为本字(古音方傍同属阳部),则“方宅”指“傍着宅屋的田地”,虽可通而殊为曲。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诗一百首》“方,四周”,勉强为之求通,则“方宅”指的“屋宅四周的田地”。窃谓“方宅”田宅也,较为便捷。《淮南子·本训》“戴圆履方”,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天在上,故言戴;地在下,故言履。则句意:自足拥有田宅十馀田,其中草屋八九间。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关于音乐的文字,完成练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相似文献   

20.
道一无隐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毛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