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的主体。20世纪20年代,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东北城市移民的职业构成形成三个特点:第一,城市移民中第一产业从业者减少,表明东北城市经济已逐步摆脱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开始向现代城市迈进;第二,东北城市经济的主体是第二、第三产业;第三,在两种产业中,传统性职业所占比重较大。城市移民的下层,即工人和苦力,是东北社会中最进步的阶级之一。但由于下层移民来自贫穷的华北农村,华北破产农民自身的诸多弱点不可避免地直接影响了东北工人队伍建设,从而间接地作用于东北工业乃至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民的进入和土地的开垦,东北南部农副产品逐渐有了剩余,康熙中期以后,开始从粮食输入区转变为粮食输出区,直隶、山东,甚至京师都要依赖奉天的粮食.这表明东北与中原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本文仅通过对奉天"运通米豆"个案的研究,更为详尽地展现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历史上的东北分为二个文化区域的话,南北的分界线就在松辽分水岭。燕国、秦朝、汉朝、明朝都修长城,长城成为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而长城就在松辽分水岭上;辽、金、元时期不修长城,实际上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也在松辽分水岭上。什么原因导致修长城和不修长城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都在松辽分水岭上?地理环境是个重要因素。因为松辽分水岭南部的人口主要为移民,来自中原的移民要寻找与家乡相似的环境,而松辽分水岭以南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同时社会因素,来自南部的人口压力和北部部族力量的"顶托"也是维持这条分界的重要原因。清朝中期,来自南部压力加大,来自北部部族"顶托"力量的消失,移民向北推进,东北文化区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 2 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时 4 0年 ,约移民 32万。为了给移民提供所谓的“生存”基础和条件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疯狂的土地掠夺 ,多数移民成为食利地主。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的险恶目的是改变中国东北的民族构成和土地占有关系 ,最终使中国东北日本化。  相似文献   

5.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对东北地区实行弛禁政策,从而促使大量的关内汉族移民来到东北。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垦,达到了清政府充实边防、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潜力及对策宋金平,张学勤随着当今世界的人口剧增,土地退化,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有限的空间所承受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协调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是世...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民的进入和土地的开垦,康熙中期以后,东北南部农副产品大量输出,辽东沿海口岸经济异常活跃,这其中就包括辽西锦州的蚂蚁屯、马蹄沟、天桥厂,以及宁远的钓鱼台、长山寺等,通过梳理档案文献,对辽西如上口岸的变迁进行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移民大量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长,促进了东北大量荒地的开垦及耕地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也促进了东北铁路的发达,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加速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9.
剑之 《求学》2001,(5):24-24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的资源和财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土地是不会增加的,土地资源紧张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如何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土地科学的研究热点,同时土地问题与土地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时空发展过程,认为我国新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随时间推移,在空间上表现出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并沿城市的规模等级推移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区域分布上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北方以辽宁最集中,南方以广东为中心,中部四川最密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自然环境、传统习惯、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科技水平等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人口空间流动态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利用中心—外围模式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之间人口迁移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人口向中心地区———上海集聚是该区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外围地区人口空间流动上存在南北翼之间的差异 ;在各城市内部还存在着强烈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此背景下 ,该都市连绵区各城市应接轨大上海 ,谋求错位发展 ;实施统筹发展的加速城市化战略 ;加强南、北翼之间的合作 ;充分利用中心的人力资本优势来实现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秦汉时代在黄河流域普遍发展农耕业,以及为防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内侵,在黄土高原上驻兵屯田,大规模的伐垦森林和草原,使原来就非常脆弱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可逆转.唐宋以后对长江流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引起南方的耕地不足,围湖造田、开发山林,造成南方环境的恶化.人口的众多,单一农耕经济,高产可耕地又少,是我国历史上永恒的难题.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协调,是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历史时期的湘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湘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万四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种子。玉蟾岩遗址入选全国一九九五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玉蟾岩遗址文化层的存在是以湘南优越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丘陵河谷平原宽广、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条件好等生态环境为背景。尽管古代的湘南乃蛮荒之地,但农业开发的历史相对较早,在全国的农业地位重要。随着湘南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自明清以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尤其是建国以来的无节制开发,乃至水旱灾害愈益严重而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以史为鉴,湘南21世纪的农业结构调整应特别重视生态建设问题。为此,必须振兴林业,大力发展牧业和渔业,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虽然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成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高职的发展带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粤、桂、琼、湘四省区灵长类动物分布及地理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四省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本区域分布有8~9种灵长类动物,是我国灵长类主要分布区之一.在本区所分布的灵长类动物中有6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一种及两个亚种为本区所特有,在这9种灵长类动物中现存数量最少的是黑长臂猿,仅约20只左右,现存数量最多的是猕猴,大约10000只,其它几种的数量都为几千只本文根据8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开展的猕猴、叶猴、长臂猿等研究及其它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对本区内的灵长类动物分布等综述报道,为制定本地区灵长类动物整体保护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江南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使会馆应运而生,会馆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容忽视,而外来移民和流民的管理问题也更加突出。以史为鉴,应利用会馆和会所在当前苏州外来人口管理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闽南文化是在闽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孕育生成的.闽南山地丘陵密布、地少人多与海域广阔、海路交通发达两个方面的历史地理条件,促进了闽南文化独特人文精神的形成,即开拓拼搏精神、重商务实观念、兼容并蓄心态、恋祖爱乡情结.  相似文献   

19.
从早期沉积成岩作用角度,首次在我国进行了全新世时期海、陆环境演变的对比研究.认为,青海湖湖滩岩和闽南海滩岩是我国全新世滨岸水体环境下早期沉积成岩的特殊岩石。对全新世古海岸升降、古湖平面变化和气侯干湿波动的规律研究具有标志作用和指示意义。是全新世气候环境事件的真实记录.并由此总结出青海湖与闽南海岸带全新世时期气候波动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家口市人口稠密,道路狭窄,由此而带来许多交通和环境问题。若纵贯市区南北沿清水河建造轻轨铁路(地铁),可有效地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促进市区发展重心南移,以及旧城的现代化改造,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城市的持续发展。从水分析看,该地铁的安全是有保障的。由于其占地少,建造和运行成本低,经济上可行。此线路贯穿人口稠密区,一旦运行,定会吸引众多客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