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思路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可以画所看到的实际景色,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秋景;然后围绕画面表现的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为有效达成这一习作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然后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景物色彩的呈现与变化,为学生发现与积淀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我手画我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色彩图写一段话,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使习作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实现“我手写我画”;最后师生交流,共享习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标》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习作的首要条件。一、开展活动,捕捉素材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亲身参加了某次活动,留下的印象就特别深刻,因此可根据习作要求,有的放矢搞一些超前性活动,让学生人人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捕捉习作素材,从而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比如我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画鼻子活动。一进教师,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姑娘,但  相似文献   

3.
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可以画所看到的实际景色,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秋景;然后围绕画面表现的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为有效达成这一习作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然后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景物色彩的呈现与变化,为学生发现与积淀直观形  相似文献   

4.
"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作文存在的最突出而又最普遍的问题.原因何在?一般认为:一是学生观察不仔细,二是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但是,我在准备市级习作教学观摩课,三教苏教版五上"习作5"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写不具体"还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5.
习作创作是一项高端的思维运转活动,有效写作思维的训练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内部思维品质的铸造,更要与现实生活中外显素材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历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奠定基础。从通过"找春天"历练习作素材的选择思维,"画春天"历练习作内容的描摹思维,"写春天"历练习作语言的表达思维三方面探讨借助实践活动历练习作思维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习作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减少束缚,让学生放开说 作文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让学生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框",放手让学生在习作前"说一说".比如,我布置学生写"植树"的作文,先安排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讲清种树的要求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说"的活动,要求学生说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种了什么树、怎么种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学生争强好胜,发言特别踊跃.这时候要学生以"植树"为题作文,便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由此看出,在习作前组织一些"说"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然、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  相似文献   

7.
只有借助现实生活这一源泉,摒弃传统作文教学,才能转变学生观念,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从而让习作教学真正地"动"起来。  相似文献   

8.
儿童天生就是画家,他们喜欢任意涂鸦,是那样的稚拙可爱。怎样让儿童的这一天性在习作中发挥作用,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呢?一、画中观察“新课标”在习作要求中强调,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也相应做了大量安排,如苏教版第九册习作5“写一种动物”,要求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当以习作要求学生时,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视为负担,能完成任务的很少。于是,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的特点,提前半个月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用简笔画画出这种动物的形…  相似文献   

9.
所谓活动型作文教学,是指根据活动心理学 原理,以学生为本位,将习作训练活动化, 通过有的放矢的活动,建构习作框架,培养写作感 情,表达个性化认识的这样一种教学活动。在活动型 作文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自己策 划组织活动,让儿童通过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经验,加深体验,于活动中学,于活动中写,写出 自己所干、所感,即将习作教学活动化,情趣化,学生 就很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反映生活本真的文 章。 一、活动解读生活:习作教学的资源 我曾经经历了这样一则案例:为了写"小小的 我",学生自己设计开展了"名牌的我"竞赛活动。让 学生设计充满个性的标志;标志上墙,开展"标志爬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习作教学,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学生抄。由于习作渠道单一,学生又缺乏个体体验,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得不到展示,习作效果令人担忧。《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比如在"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等。笔者认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空  相似文献   

11.
感受秋天     
习作目标:1.能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2.按一定的顺序写,用上表达色彩的词语。能力强的同学尝试写三段或三段以上。习作内容: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满汉全席"--"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有了这些丰富的营养大餐,还用担心学生不成长吗?  相似文献   

13.
一、全面观察,有序表达 从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习作看,选材都比较贴合学生生活,容易理解,易于表达.比如第一单元习作"介绍家乡景物",这个题目写的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所见景物,是他们生活中所熟识的真实场景.单元习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仔细观察,能说出景物的特点;能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样的习作要求就能让学生有章法可循了.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关注学生习作活动的过程,精心策划,想方设法让习作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一次科学实验的习作教学,做了不同的活动策划.  相似文献   

15.
本届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最欣赏的是臧学华老师的《写导游词》,他的课真实、朴实、扎实、灵动,为学生点亮了习作之灯,让学生自信、自由、自在、温暖地表达。一、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之愿望1.生活情境臧老师的课堂创设了真实的习作情境:请学生为来自全国各地听课的教师介绍桂林的景点,一方面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习作因"需"而"作",另一方面他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习作源于生活。【教学片段一】课前沟通时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无感而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习作素材的积累。如果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多彩生活,体验多样活动,那么学生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从而"乐于写""善于写"。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习作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学生写作文,因生活感受少,爱从范文上生搬硬套,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生作文,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叫"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写话,就是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乐于写话,养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学习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模仿中学习,让学生效仿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学生经历了习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提法从三年级开始有所变化,由"写话"改为"习作",可见,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说话、写话到习作的过渡阶段."过渡"就是承上启下.如何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写同一种动物的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修改自己的习作。设计理念:1."自由表达"是中段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