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厄德里克的代表作《爱药》深刻反映了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作品以英语书写,却传递了与西方文明迥然异质的印第安部落文化和意识。从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关于符号、象征的概念入手,分析《爱药》独特的话语体系,对其表现为混乱、空缺、魔幻的异质性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特点体现了话语中符号与象征秩序之间的冲撞与对抗。被压抑的民族记忆、被抹杀的历史作为符号进入殖民者的话语系统,构筑了《爱药》话语的多元空间,同时赋予了话语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力量,使得借用殖民者的语言来表征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意识和世界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美国本土裔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踩影游戏》描写了当代印第安女性在多元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觉醒和抗争。小说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异质空间,在文化异质空间的镜像审视下,印第安女性摆脱双重"他者"身份束缚,游走在真实和虚幻的异质空间,探索个人生存之路。同时,对身处主流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夹缝中创作的厄德里克而言,这个亦真亦幻的"中间地带"也是她所追寻的文学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格兰西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本土裔女作家,其创作的《舞伴》展现了白人殖民霸权行为以及印第安人对此的文化反抗策略。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土地占领和文化摧毁,以及印第安人的反抗策略。  相似文献   

4.
夏晶 《海外英语》2012,(17):199-201
美国印第安人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却在欧洲外来移民的强势冲击下渐渐迷失自己。在白人世界主流文化下的生存困境促使印第安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因此踏上了一条找寻本土身份的"归家路"。该文通过解读美国本土裔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奇的代表作《爱药》阐述了土地,过去,社区代表的"家"对于印第安人的意义,并分析了《爱药》中三代印第安人艰难的"归家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四灵魂》中的印第安人如何在多元文化之中完成寻根之路。通过分析土地对主人公弗勒的重要性,印第安传统文化对其生存的意义,主流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最后药裙对其灵魂重塑的帮助,弗勒完成了寻根之旅。厄德里克也以此书写了历史,探索了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之中新的生存模式,强调了印第安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奇。  相似文献   

6.
《爱药》是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代表作,该小说引发了学术界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露露这一角色,挖掘出以露露为代表的现代印第安人拥有的族群意识,从而折射出印第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耿劲松 《文教资料》2006,(13):155-157
《白印第安人之舞》是巴西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埃特·维拉·洛勃斯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是他为数不多的运用印第安音乐因素创作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并列单二部曲式的运用、“单一”的节奏、钢琴织体与“复杂”的音乐语言、印第安民歌旋律的运用三个方面,对《白印第安人之舞》中的印第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代印第安人在文化殖民中的失落与内外平衡是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莱斯利·马蒙·希尔科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本文分析希尔科在《黄女人》等短篇小说中,将印第安口头传统和英语书面写作相结合的叙事策略,阐释希尔科的文化立场,认为在传统与外来文化矛盾中寻求自我定位的印第安人,只有保持传统世界观和宇宙观,认同部族文化,回归传统和自然,才能重新找回自我,实现以部落群体文化为参照的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印第安囚禁叙事文中,白人移民者以自传的形式叙述他们被印第安人袭击和俘获,最终由于上帝的庇护逃离了印第安社会。莉迪亚·蔡尔德的《霍伯马克》打破了传统的印第安囚禁叙事文的束缚,基于此重点从两方面阐述《霍伯马克》中的反传统因素:跨种族婚姻和"女性空间",以期帮助读者对《霍伯马克》这部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印第安裔女作家莱斯利·希尔科在其作品中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力图保存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将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相融合,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通过叙事方面的"第三空间"来反抗殖民者的权威,构建自己的文字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印第安人向来被认为是生态生活的典范。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中描述的美国印第安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智慧,反映出印第安后裔通过回归自然来追求健康平衡自我的生态情怀。这种生态智慧也是那些印第安后裔,乃至全人类探寻诗意栖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生态的守望。  相似文献   

12.
汉纳·吉奥加玛在其戏剧作品《49》中真实再现了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塑造了20世纪70年代身份迷失的美国印第安年轻人形象,他们已经忘记了祖先传统,面临着巨大的身份危机。吉奥加玛在戏剧中提供了解决身份危机、建构新身份的方法,利用典仪表演的方式使得印第安年轻一代重新回归传统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3.
斯科特·莫马迪(N.Scott Momaday)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其最出名的作品《黎明之屋》荣获196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黎明之屋》主要描述了印第安青年埃布尔的人生经历。埃布尔从小生活在保留地,后因杀人入狱六年,出狱后被安排在洛杉矶生活。埃布尔在洛杉矶的生活让他身处困境:他发现自己无法忘记保留地的生活,同时他也想在洛杉矶追寻自己的"美国梦"。可是在白人世界的生活使埃布尔身心受伤,最终他决定回到保留地。小说同时也描写了其他人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表现出的迷茫。弗朗西斯科代表了一直在保留地生活的年长一代,托萨马代表了未在保留地长大的印第安青年一代。莫马迪通过《黎明之屋》反应了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化的困境:弗朗西斯科体现了宗教困境,托萨马体现了文字困境,埃布尔体现了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远离印第安民族传统,没有参加传统典仪活动,尼科特和琼无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沦为白人社会的文化边缘人。印第安典仪活动是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印第安人有着重要意义,是他们在白人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5.
在代表作《爱药》中,厄德里克向我们真实再现了印第安族群的生活现状和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她在小说中对爱的主题的渲染和描述。本文试图通过埃里希·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分析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感情线索,并试图证明,真正的爱具有无穷的力量,可以超越血缘,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超越一切。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早期作品《交流》的新近发现使我们得以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交流》中透露出了鸳鸯蝴蝶派的气息、"爱的哲学"和嗜血性,小说人物类似于命运之神,这些展现出与其后期作品的异质。  相似文献   

17.
张喜华教授《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以独到的眼光从当代英语作品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贾斯汀·希尔的中国三部曲——《黄河》、《品梦茶馆》和《天堂过客》作为研究对象,作者借希尔作品对东方主义偏见的超越以及对传统西方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解构,展望了在全球化时期异质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达到和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重要短篇小说《黄女人》中的传统文化意象。西尔克在创作中吸收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新建构了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母神、河神和大地等意象,使作品具备了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热线疗伤师》中维兹诺结合部落传统,用其犀利的笔触,对部落主权、美国政治和种族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社会评论。本文试以巴赫金狂欢化为角度,将从生存、反抗与救赎三个方面再现印第安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中所具有的解放意识,引发人类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20.
陈欣妍 《文教资料》2014,(25):10-12
本文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印第安人营地》,认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及文学评论家对此部作品的解读仍存有疑点及局限性。剖析印第安男人的死是由妻子的背叛、生活的窘迫,以及对白人文化强势侵入印第安传统文明的无力抵抗与绝望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而自杀则是这个小人物捍卫尊严的硬汉般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