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循环经济是区分于传统经济体系的新社会经济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形式。农业循环经济注重农业"循环"理念,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约束条件,即保证资源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以滨州市为例,分析农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和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提出更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开发大项目;开辟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等策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民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旅游的自我毁灭理论及旅游发展的实践特点要求乡村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乡村性的保持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真正贯彻体现科学的文化观、经济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平衡、文化平衡、经济平衡、代际公平、空间公平五个方面的目标;提高乡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别能力,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旅游环境,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产、生活,连接生态,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格局。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针对农民、农村、农业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态面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5.
生态循环农业视阈下环保酵素农耕应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举措,以及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板结贫瘠、农药化肥严重超量使用、垃圾围村、秸秆燃烧、土壤水体污染等问题,从生态循环农业视角探讨了环保酵素农耕应用的必要性、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切实可行的对策.环保酵素在农耕中的应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为以“美丽乡村”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指导下,洛阳市栾川县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强引导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特色培育和文化品位,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以促进栾川乡村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方式。通过对市场机制、政府行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根源的探析,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初步探讨政府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乡村体育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乡村体育发展存在诸多困境与阻障,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乡村体育与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共生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符合当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情势和乡村体育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共生论探讨如何破解乡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并制订相关策略,对于有效促进我国乡村体育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有区域经济成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机制理论和增长极与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奋斗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巩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经济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两山理论"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乡村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8,(2):12-15
乡村旅游目前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热点之一,它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三瓜公社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优势与弱势、机遇和威胁。只有结合自身优势,坚持市场导向、自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系列开发策略——拓宽融资渠道、培养专业性人才、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收益。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伦理的视阈,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冲突,影响了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发展,也因此左右着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经济体予以伦理定位,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建构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伦理关系,从发展伦理的视角反思循环经济发展的伦理内涵,有利于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既可避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悖论,也不至于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3.
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水平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略低,这难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借用三圈理论,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高等学历教育上的优良做法。依据研究所得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高等学历教育现状提出: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扩展宣传范围,增加个体职业认同感;完善教育体系,加固高等学历教育“桥梁”三点建议,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促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民风民俗,且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加上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各种美的意味。其中,美丽乡村建设凸显的审美特点,暗合了一些美学上关于美的范畴,也即从形式美、和谐美、实践美、生态美四个方面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之美。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理论是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我国的循环经济研究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已经进入理论雏形逐步形成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渗透,并逐步形成了多种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欠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巴林右旗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旗县,建立“畜牧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旅游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为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乡村振兴。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在创建、保护和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从变革思维、厘清主体与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呕需理论、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但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认识偏差,技术障碍及研发能力差,以及缺乏相应配套的制度支撑体系等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克服障碍,构建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校服务于乡村建设,基于实践调查和实践验证是根本。高校为做好服务乡村建设,在学术服务方面应以乡建理论、农业4.0和县域经济理论为指导;在生态科技服务方面,应提供农业生态服务和乡村工业的常态化服务;在文化教育服务方面,应发展劳动教育、自然科学通识教育、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在金融服务方面,应培养“三农”领域的金融人才,创新金融工具、金融规则。  相似文献   

19.
经济是人类通过生产技术手段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猎取的并纳入社会系统中流动转换的物质能量总和。基于对再生资源为载体的生态能量的循环利用,决定农业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互动的重要端口,从而成为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业与工业的结构配置问题,农业对经济发展提供的产品、市场、要素及外汇贡献表明,农业在任何经济体内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研究了通过发展度假旅游来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成功典范——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为例,重点探讨了其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模式选择:需求导向开发、专业化经营与产品理念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