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地质教育》2011,20(4):7-7
《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新版《中国地质教育》基于地学发展的态势,将与时俱进地扩充出刊范围,其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特别关注对地学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中国地质教育》基于地学发展的态势,将与时俱进地扩充出刊范围,其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特别关注对地学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教育》2016,(1):封3-封3
《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中国地质教育》基于地学发展的态势,将与时俱进地扩充出刊范围,其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特别关注对地学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75-75
《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新版《中国地质教育》基于地学发展的态势,将与时俱进地扩充出刊范围,其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特别关注对地学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专栏推荐地学基础研究的新思潮与学术带头者,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5.
伴着时代的脚步,新世纪伊始,《中国地质教育》迎来了她创刊第十个春天。 在我国国民教育大系统中,地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肩负着培养各类地学专门人才、繁荣地球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适应我国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2年初,原中国地质教育协会(现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始,创办了学术性刊物——《中国地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3):11-11
《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新版《中国地质教育》基于地学发展的态势,将与时俱进地扩充出刊范围,其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特别关注对地学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专栏推荐地学基础研究的新思潮与学术带头者,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前缘观点与领军人物。热忱欢迎广大地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来稿。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中国地质教育》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教育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其内容涉及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是为全国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科学研究、问题探讨、学术和信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8.
(题目后面括弧内为期数,页码)学习《决定》共谋发展“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建议座谈会”会议纪要(2,1)贯彻落实《决定》共商改革大计——“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建议座谈会”发言辑录(2,3)《决定》表达了地质工作者的心声翟裕生(2,5)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地质人才培养孟宪来(4,1)《决定》赐良机创新铸辉煌赵鹏大(4,4)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会议纪要(4,8)地质工作需求视角下的地质高等教育思考赵奇等(4,10)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庞雄奇(…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于2006年9月23~24日,在长安大学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于2006年9月23~24日,在长安大学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与会代表在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学教育实践,集思广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方位、多视角地交流、研讨了地学教育发展战略与对策,共商地学教育改革创新大计。本刊特设专栏,刊发部分讲话和会议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教育》2007,16(4):F0004-F0004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于2007年10月11~12日,在石家庄经济学院召开了“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来自22所高等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河北省教育厅、国土资源厅、地质勘察局和地质出版社的领导,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的内涵及相应对策、举措”和“地质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研讨,并组建了《中国地质教育》第四届编委会和成立了地学教材建设咨询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2.
《地震与地震灾害》课程是面向全校地质类和相近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优势资源的共享。本文立足于《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学时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考核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15—17日,中国地质教育协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了“地学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1.关于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赵鹏大院士指出“地学科学的重大意义使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和削弱地质教育,相反,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地质教育的地位”,他说,地球科学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很难想像一个缺乏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3):15-15
《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全国唯一的关于地学及相关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改革、全面宣传和促进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的综合性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9372;国内统一刊号:CN 11-3777/G4;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能源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先行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不适应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专业人才的严重紧缺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地质工作的持续发展。今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那么,作为我国地学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国地质大学将如何落实《决定》精神,加强地质教育,解决地质人才紧缺的难题呢?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我们采访了校长吴淦国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于2006年4月27-2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了“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建议座谈会”。与会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多层面、多视角地共商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我国地学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指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发的新形势下,地质教育要谋求科学发展就必须弘扬大学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学术建设,才能力争建设一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4):1-3,174
为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由国土资源部人事司、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承办的"地学人才培养论坛"于2012年10月1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此次"地学人才培养论坛"也是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的年会。主办单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有色地质局等400余人参加论坛,探讨地学人才培养,共话地学教育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顺利召开了。这次会议有两项任务。一是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产生新一届研究会领导机构;二是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集思广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全方位、多视角地交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由传统地学院校转型而来的多科性院校,在发展新的学科专业的同时保持并发展地学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类本科专业教育对打造地学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实施品牌战略、理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以及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建议重塑地质专业精神、加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努力打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地质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