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2.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史秀荣 《辅导员》2014,(5):17-18
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基本贯穿小学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当中,到了高年级,对写景类的文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写景物不仅要有观察、描写的方法,更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体会、心得、情感等融入文章当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景力‘法。清代王㈦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中如果有情,那么文中也一定有情,有情的文章自然便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进行题咏诗创作的诗人中,晚唐诗人张祜以82首之数量,而成为唐代大量创作题咏诗的第一人。从题咏的对象言,张祜的题咏诗大致可分为五类:寺院禅林类,是张祜结缘佛禅、交游僧侣的结果;亭台楼阁类。除纪游外更兼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质;凭吊历史类,抒发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平之愤;园林山居类,可与山水田园诗派的田园诗媲美.而题画类。则是作者审美思想的具体反映。其中,寺院禅林、亭台楼阁、园林山居三类.对中晚唐交替时期山水诗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方面,张祜的题咏诗以对仗精工、境界多样而著称。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离不开对四季景物的描绘。诗人在自然的山水中寄寓他们的情感,留下了不少写景咏物的季节诗。诗歌鉴赏对季节诗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相似文献   

7.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人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藉的画图。在作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8.
小说诗化,是现当代小说一个重要特色。诗化小说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素材处理的以小及大、侧面切入,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对人物刻划,着力于人情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意构造诗的意境;结构散文化;语言既诗意盎然又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的概念,可分广狭二义。狭义的山水诗,乃诗人在描写山水景物中,集中体现其对山水自然景物之美的赞叹欣赏情感的诗,这类诗作甚少。大量的山水诗属广义的山水诗,即诗人在新临山水的过程中,将自然山水景物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体现诗人思想情感且山水景物描写应占诗的篇幅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0.
史秀荣 《辅导员》2014,(5):15-17
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游览过很多景点,可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总觉得走码观花.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特色。其实呀,要想把游览景点类的文章写好,还的掌握下面这个好办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才能突出景物的特色,才能让你的文章有特色。那就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1.
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运用了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这一点,前人有透辟的论析。苏武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活之画,画中有待。”这是千古名断。王继还常常以动静相生的手法造成诗境;空寂中有流动。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一幅秋山落照图。“空山”,“深林”,林下“青苔”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寂静无声、色调冷暗的图画;但诗人给这幅画面着意点…  相似文献   

12.
<文选>游览诗正在该文集中虽只占取二十三篇,但意义重大.创作主体呈现给读者的是情与景的结合,记录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同时顿生或渐悟人生感悟和体验,但细探其每篇的表现方式就有不同.本文将从文本的三种抒情模式出发,探讨诗人在文本中是如何将情与景融合的,其方式又如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分三个部分阐明景物描写的一般做法:一要紧扣主题,抓住特点;二要情景交融,移情入景;三是以人拟物,移情入景。每个部分都联具体课文进行简要地分析,以引起读者的感受和把握情境,从而置身到景物之中,由情入理,悦情见美,把情感和美感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到美的真谛,受到一种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和面对生活的熏陶,从而提高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古诗学分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Nong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的探索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何逊诗中,山水景物的描写完全服从于诗人主观感情抒发的需要,并与诗人特定时刻的情绪融为一体。何逊作诗不受时俗影响,能超拔于当时颓废的文风。他的山水诗绝少纯粹写景,景物描写总是包裹、浸润在浓浓的相思惜别的愁绪之中,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景物进一步和心灵结合,景物心灵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何逊尤擅长于状物传神,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物细腻,意态横生,画面鲜丽。何逊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现存的九十五首诗均为五言诗。在语言、声律及意象选择与抒情的配合方面,比同时代的任何诗人都更接近唐诗的风格。何逊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且对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与山水有缘,几乎都是写景状物的能手。堪称天才艺术家的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号称山水、田园诗人的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作品媲美。陶、孟、王的景物诗的共同点是,长于描写隐逸之情,表现恬静之美。苏东坡呢?他一不隐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使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试论杜甫咏雨诗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咏雨诗在写景方面多刻画工细与阔大的雨中之境;在抒情方面多塑造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情与景的结合有相融和相悖两种方式,在境界的创造上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念奴娇》一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他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面对黄州赤壁,目睹滚滚长江东流水,诗人感叹历代英雄,用“浪淘尽”把千古人物和长江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汹涌奔腾,又使人联想英雄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一切事物都会变化毁灭,唯有时间亘古不变;一切事物都如白驹过隙,唯有时间永恒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