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科研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对教师科研活动以及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专业身份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对相关官方文件与教师撰写的若干教育科研结题报告的文本分析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科研活动的管理手段反映出管理主义倾向,融合着新泰勒主义、企业家精神和文化管理三种管控机制.在管理主义背景下,专家的知识权威与管理机构的管理权威构成“官学联姻”,将一线教师当作科研活动的执行者和单纯的技工而非研究者;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专业身份不被承认,并被置身于“官学联姻”所主导的专业化进程中.为了摆脱管理主义的束缚,教师科研应回归其校本、实践和批判的特性,保障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专业身份,并使科研活动超越具体项目、政策执行与实践问题,成为教师的心智习惯、认知方法与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尹彩  张红岩 《文教资料》2007,(28):85-86
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哲学理论系统论述了改造主义在教育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对教师观的阐释具有典型性,首先教师应该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同时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平等的劝说教育,而非权威的压制。布拉梅尔德的教育哲学思想形成于社会的变革时期,而我国现在也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阶段,因此这些理论对我国当代教师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照着讲"和"接着讲"体现了教师不同的知识观.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陷入了客体对主体的牵制和绝对主义,因而是一种权威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倡导主体建构和批判反思,因而是一种批判主义知识观.从权威主义知识观向批判主义知识观的转型,消失了的教师的主体性也重新得到了回归.  相似文献   

4.
谢镒逊 《中学教育》2011,8(1):122-125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威时常和权威主义混淆在一起."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等教育理念也将矛头指向教师权威.实质上,教师权威总是作为权威主义的"替罪羊"存在,权威主义才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敌人.相反,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权威主义到教师权威,是为教师权威正名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权威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1,(9):43-43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 [美]布鲁纳著 宋文里.黄小鹏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收录《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前者系统阐述了“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授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孩子”;后者系统阐述“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孔子"游"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状态,是对教育中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各执"两端"的中和。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两种不良知识学习观。前者走进了知识的死胡同,以苦学为原则,通过记诵和机械训练等方式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内在智慧和人文价值;后者则以玩世不恭代替了生命的严肃,以鄙视知识,藐视权威,消解责任以取得表面上的"超脱"。这两种知识学习观的救治可以从孔子"游"的教育精神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7.
孔子"游"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状态,是对教育中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各执"两端"的中和。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两种不良知识学习观。前者走进了知识的死胡同,以苦学为原则,通过记诵和机械训练等方式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内在智慧和人文价值;后者则以玩世不恭代替了生命的严肃,以鄙视知识,藐视权威,消解责任以取得表面上的"超脱"。这两种知识学习观的救治可以从孔子"游"的教育精神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性人物,教师只有在正确的知识观的指导下,才能推动新课改积极、稳妥而又扎实地前行。美国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知识观给我们新课改中的教师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转变教学观念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 ,包含的范围很广 ,涉及的内容很多。诸如教育价值观、教育过程观、教育评价观、教育质量观、学生观……在这里 ,我只想就转变教学价值观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旧的教学观念的价值取向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权威 ,二是知识本位 ,三是精英主义。将上述三种教育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我国课堂教学 ,否定了教学在于沟通和合作的本质 ,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 ,从而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要转变教学观念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变“教师权威”为“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  相似文献   

10.
巴格莱的儿童中心观——对《教育与新人》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文 《考试周刊》2009,(43):23-25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教育流派之一,它强调对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的继承和发扬。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上.要素主义给人的印象就是倡导“教师中心观”。本文作者通过对要素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巴格莱的著作《教育与新人》的分析得出,巴格莱其实更倾向于“儿童中心观”.认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为重要理论基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得课程由集权走向民主,由预设走向生成.由专家走向教师。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权威主义”知识观背景下知识被少数所谓“专家”、“学者”垄断和刨造解释的局面;打破了“整齐划一”的知识、“普遍适用”的知识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性知识、个体性知识成为知识共和国的公民。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合法地位,教师再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编制者。从教师的角度讲,这样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出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前提。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如何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人性出发的教育,人性化、人道化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权益的教育。但时下教育者的义务与权利意识不平衡的学生观、对学生的年龄歧视观、教育者的学生权利意识的淡薄、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上的律令主义和“私法”僭越“公法”、有关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太软”等,却使学生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要使学生的权益得以尊重、保护,既应重视尊重、保护学生权益观念建设,又应重视变革、完善相关的规章和制度。就前者而言,教育者应树立完整的人道主义观念,确立“变化论”的人的发展观,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重视有关学生权利内容的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将学生的权利具名化;就后者而言,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应走出律令主义、“私法”应与“公法”接轨,同时应增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语义明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与“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严格遵从了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这一原则,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教师权威在应试教育下的问题境遇表现在:传统权威延承历史,但知识传授者角色增强而道德教化者角色式微;法定权威同时存在僭越和退缩的情况;知识权威工具化和感召权威脆弱。教师权威主义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损害,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中被规训。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同归人的教育是超越教师权威问题之径。  相似文献   

18.
数智技术冲击着传统教育范式,打破了传统“知识壁垒”,师生情感被虚拟空间隔离,教师的外在权威、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亟需寻找新的支撑点。雅斯贝尔斯系统阐述了教育权威观,为我们思考数智时代教师权威提供了依据:数智时代需要教师“适度强权”规约学生自由、克服“技术局限”引导学生学习、“生命示范”培育学生精神。数智时代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教师权威:明确惩戒规则和各级制度,重塑角色,重拾信心;明确学生本位,打造人机协同高质量课堂;明确育人理念,体认技术伦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与教学主体观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的主体观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分别提出了“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等多种观点,本文试图在对教学主体观问题进行简要回顾的同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主体观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教师唯一主体论”代表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师生双主体论体现的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而学生唯一主体论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相一致的,它代表着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权威主义在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韩国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和指导理念,影响着韩国教育政策的制定。20世纪60年代以来,体现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权威主义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经由后权威主义过渡到权威自由主义,在权威主义变迁的各个阶段,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过程与特征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对权威主义变迁与教育政策制定二者关系的考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权威主义的变迁影响了韩国教育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