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怎样研习中国科学思想史?董英哲中国科学思想史是一门新学科,它的研究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5年,德国人福克出版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该书后来以书名《支那自然科学思想史》,在日本、美国翻印。1956年,英国李约瑟博士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3.
黄熙 《华夏文化》2023,(3):62-64
<正>自侯外庐先生提出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来,这便成为了思想史研究的一大范式。张岂之先生指出:“将社会史的研究和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侯外庐学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侯外庐先生和他的合作者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在思想史的研究中,应当做到返本开新,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是一套由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由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在总结50年来、特别是2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提出了新认识。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方肖 《华夏文化》2007,(3):14-16
《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是一部由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但现代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立,则以侯外庐先生等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260余万字)为主要标志。《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力图在总结五十年来、特别是二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体系。本书由总主编提出整体设想和编撰大纲,聘请各分卷主编,由分卷主编提出关于各卷的具体编撰思路。六卷本的具体分工是:先秦卷,由刘宝才、方光华教授主编;秦汉卷,由黄留珠…  相似文献   

6.
实学是近年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掀起了中国实学研究的新热潮。在北京、成都等地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明清实学研讨会,并且于1992年在山东济南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东亚实学国际学...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先生等的《中国思想通史》是一部系统完整且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共五卷六册,二百六十万字。  相似文献   

8.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2023,(1):84-94+187-18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1月 2 2日我接到西北大学出版社电话 ,告诉我 :《中国思想史》 一书 ( 1989年出版 )将出第二版 ,现已编校过半 ,请写一篇新序。这个消息令我高兴。《中国思想史》有70余万字 ,有朋友建议 :篇幅太大 ,可否在此基础上加以缩写 ,便于大学里文史方面的硕士研究生阅读。 1992年 ,我和《中国思想史》的其他几位编著者拿出了 40余万字的缩写本 ,以相同的书名仍交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了几次 ,这个缩写本销路不错。但有的读者来信说 ,只读缩写本觉得不够 ,希望能读到原来 70余万字的《中国思想史》。有的在大学读硕士学位的朋友寄款…  相似文献   

10.
应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关于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几点意见朱伯崑从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领域看,孔子、老子乃中国哲学的创始人。老子重天道,孔子重人道,分别开创了中国哲学的传派,后来各自形成和发展为两大流派,即儒家和道家。汉朝以后,伴随印度佛教的传入,又形成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宋玉波 《华夏文化》2002,(3):64-64,F003
2002年6月15至16日,《中国思想学术史》定稿会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党校、肇庆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南冥先生(1501-1572),姓曹名植,字楗仲,号南冥,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著名的性理学家、实学家、教育家。南冥先生自幼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特别喜读《左传》、《中庸》、《大学》、《近思录》等,他在研究和吸取我国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性理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人只知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而不知韩国也有一位经学大师丁茶山的《尚书》辨伪巨著《梅氏书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成就也鲜为人知。然研究中国经学之跨文化传播以及研究《尚书》学特别是古文辨伪,不能忽视《梅氏书平》。这部书在订正旧籍旧注之误、补充疏证新的历史事实、阐释《尚书》义理之辨、考辨孔壁真本源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引起学界重视。同时研究《梅氏书平》,对于研究丁茶山这位韩国实学思想家的经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由陕西省眉县人民政府、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举办的“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日至19日在陕西省眉县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的代表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与会学者就张载关学与实学的关系、张载关学与实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张载关学对宋元明清实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张载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实学的定义、内涵、实学与理学及中国学术思想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认…  相似文献   

15.
由香港大学历史系吕元骢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葛荣晋教授合著的《清代社会与实学》(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26页)一书最近正式出版。该书优势互补,是两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著名学者合作而成的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不同于其他清史著作的地方是作者把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概括成与晚明“虚学”相对的“实学”,系统地论述了其基本特点、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并深刻地揭示了清代实学与清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解释了清政府如何把空泛的理论付诸实践,巩固其体制与国力,使其政权能够延续至二十世纪,从而填补…  相似文献   

16.
张波 《华夏文化》2008,(2):62-64
张岂之教授主编,刘学智教授副主编,由十位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古籍文献等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分撰的《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历经八年,于2006年10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分六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清卷,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国人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之根与魂,渗透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及现实启示意义。"中国思想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认识国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纵观近世学界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与普及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允亮 《寻根》2006,(3):34-38
徐复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学者,其著作《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都是在中国学术界享誉已久的著作.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他自己也有一种勇猛无畏的性格和作风,这种性格和作风既是徐先生为人处世上的特点,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魅力,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上彰显出来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独特的戏剧是观──话剧小剧场演出。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期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变,话剧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剧场艺术却悄然兴起。自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第一部小剧场剧作(绝对信号)以来,小剧场艺术一直在顽强的坚持和发展中。1988年和1993年,由民间发起组织了中国南京小剧场会演和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国际研讨会,《母亲的歌》、《周郎拜帅》。《特殊军营》、《中国梦》、《娥》、《天边有一簇圣火》、《留守女士》、《火神与秋女》、《泥巴人》、《热线电话…  相似文献   

20.
食艺调谐与政通人和──中国饮食文化政治与审美功能透析佟辉一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孟轲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又《礼记》的《礼运》篇亦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早就把饮食看作人类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