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10年,随着中国广播事业的积极稳步推进,广播理论研究在向深度扩展的同时,也更加务实与理性。本文对2010年的广播理论研究做出概述,并集中对全媒体广播、重大及突发事件中广播独特作用、对外广播、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广播产业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性文章进行了归纳梳理。  相似文献   

2.
广播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播的诞生使近代的信息传播从“无声的印刷时代进入了有声的电子时代”,使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广播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跟不上广播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是一门科学,例如:广播采访学、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编辑学、广播评论学、广播播音学、广播广告学、广播技术学、广播管理学等等。本文通过研究广播理论工作,认为广播有学。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中国广播业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在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的同时,集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发展、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五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4.
纵横 《视听纵横》2005,(1):49-51
2004年是我省广播电视系统改革日趋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快、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的一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努力体现时代性、加强针对性、力求前瞻性,为推动和加快我省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媒的受众调查显示,深度是很多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标准。单一、浅薄、孤立交代式的报道,再也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而理性的、人文关怀的、在思维方式和知识架构上有所启迪的内容,以及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因果、背景的深度报道与趋势纵览等,在当前和今后把握受众市场脉搏时不容忽视,理论广播的特有属性恰恰具有满足受众心理新趋向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近70年来,广播实践日益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广播系统理论的研究却一直相对滞后。为加强广播理论的研究与交流,推动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首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8月28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7.
8.
9.
专业特色与市场特色的矛盾统一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张进入市场的,以导听、导视为专业特性的报纸,其专业特色与市场特色的相统一,是毋庸置疑的。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随着广播电视报的纷纷扩版或改版,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困惑。 矛盾之一:坚持传统与放弃阵地。有人认为,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进入了遥控器时代,电视观众更多地采用遥控器来选择收看节目而不过分依赖报纸的节目预告。因此,有的报社减少了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预告和节目内容、电视剧剧情的介绍,腾出版面来刊登其他内容吸引读者。这样做的结果,是一部分读者…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进入新世纪,广播电视学术期刊工作的指导思想,仍然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发扬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好的传统,按照光春同志“学会要为广播电视事业跨世纪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一精神,紧紧围绕国内、国际的新情况对广播电视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紧紧围绕深化广播影视改革,组织文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摆在中国广播电视人面前的是光荣而艰巨的两个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昌盛文明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发达科学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事业的现代化和昌盛文明有赖于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探索,更有赖于发达科学的理论给予正确的指导。毕竟,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珠江模式"的形成和推广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广州地区的广播节目场域的权力关系被打破,广东电台通过一系列举措扭转了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上的劣势,并逐步重构了原有规制和生产流程,形成了新的适应场域竞争的习性,重构了本地区的广播节目场域,并引领了80年代中期国内广播电视场域的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广播传播理念的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新技术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现阶段的广播理论。对于广播而言,目前最受瞩目的新技术当属基于网络的“播客”(Podcasting)技术。它的诞生是广播进化的一个转折点:它继承了传统广播的优势,并且成功弥补了传统广播的天然劣势。“播客”广播具有与传统广播相同的特点:一.传播迅速:二.可移动接收:三、接收设备都具有“便携式”特点。四.它们的用户都将是“动众”,即移动、流动状态下收听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