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出发,对当今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完成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一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构建世界“大三角”的外交战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确立;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不结盟,不当头,以发展求安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谋求一个安全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自动以来,就处于两难困境之中,在世界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现代化又共时态面临着三对矛盾、先发与后发、现代与后现代、世界一体化与民族化,要走出两难困境,消解矛盾,就必须具备世界视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超越”;纵向上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横向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社会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观念不仅与民族文化反省密切相连,更直接影响着该国民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与行动力。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以“万国史为世界史”;二是“以欧洲史为世界史”;三是通过“东洋史的构建”,赋予世界历史观念新的内涵。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人侧重民族文化反省及进取精神;后一阶段则表明日本企图在亚洲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为自己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自从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以来,各个民族或国家,在各方面都日益联成为一体,参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任何民族或国家要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将自己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中去考虑。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从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平崛起,世界瞩目。“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不胫而走。这些都不过是西方的用词。作者宁愿以“中国道路”来标示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使中国融入世界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道路,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并且以渐进、增量、积累的方式使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软着陆的道路。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史无前例。“中国道路”需要继续开拓,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铲除腐败;推动和强化国家的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国民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即“国族”的形成.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要使56个民族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认同,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建构,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的正是公共领域这一土壤.本文在梳理了民族国家及公共领域这两个名词内涵的基础上,浅析公共领域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神人以和;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堕有四:即政治管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2)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3)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4)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全球化有新旧之别,在新全球化时代,文化有自己的特征。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安全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针对异质文化对本国文化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保护本国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西方强势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考验,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强化文化安全意识。这就需要从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的辩证关系向度来处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整合的矛盾问题。在此辩证思维方式指导下,我们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弊端;确立和平崛起的最优文化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