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百年中国美学的历史演变,未离开感性美学与理性美学此消彼长的轨迹,证明了美学是一种情感智慧性质的人学。现实中的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从个体认同于群体的角度看,美是群体人格自由的象征,美学偏重于理性;从个体疏离于群体的角度看,美是个体人格自由的象征,美学偏重于感性。正是在二者的对立与互补中,才有活的人生和切近人生的美学。因此,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对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在对立中互补,构成现实性的美学格局。  相似文献   

2.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是以感性的形式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对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本性的肯定和确证。美的精神即主体的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使教育管理具有了审美价值。那么 ,作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 ,其具体的感性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才是美的呢 ?依据美学理论 ,考察教育管理现实 ,我们认为 ,和谐有序、个性化、公平、高效、超越 ,是自由创造的美学精神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渗透与运用 ,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五种表现形式。和谐有序。美是和谐 ,和谐是美的基本范畴 ,同时也是美的最高品级。教育管理是…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教师职业形象的内部关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教师的职业形象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严重悖离。教师职业形象研究应改变传统思路,立足于现实,关照其内在精神——专业意识、职业动机、职业效能感、职业满意感、职业美感等,从而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实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同构。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5.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美好”一词出现了四次。对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念的研究,对满足“民生三感”有重要意义。以政治美学为视角阐释美好生活观念,能够彰显政治运作方式、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与政党建设中的美学精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提出,说明作为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隐含着审美理想与美感感受双重维度。美好生活观念寄予新时代政府职责中的美善价值,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着的人民感性需要的满足,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管理的两大基本价值;每一种基本价值里又分别包含了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主要体现为真、善、美,美是真与善统一并超越的主体自由的最高价值。在美的境界里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了整合统一。教育管理的美(审美价值)是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它引导教育管理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  相似文献   

8.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论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把实践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三个部分,突出物质生产的中心和基础地位。他认为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他重视实践对感觉的价值,重视实践作为思维的根源和标准,并从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超越了费尔巴哈式的直观性,对自由问题尤其重视,强调实践的自由性。在蒋孔阳教授的影响下,他认为实践是一个多层累、开放的概念,至少包含三个层累: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和价值评估层。这三个层累又分别包涵着自己的内在系统。美和审美是动态的。审美本身是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因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他提出从价值维度来发展实践美学,并特别强调了精神价值,主张实践美学与后现代美学是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价值评价作为一种广义的认识活动,并不像西方情感主义者所说的一样,是主体情绪、情感、态度的一种宣泄或表达,而是与价值关系本身一样,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无论是价值意识的产生、起源与发展,还是观念水平的或具体的价值评价,都是主体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主体、客体及其属性只是确定价值关系的前提,价值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一种特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只有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而且,实践在各个方面决定着价值,在价值的生成与实现中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只有明确“价值具有实践性”,才能避免因对价值关系作实体性或变相实体性理解而造成的多种沉陷,推动价值论研究向深层开掘,以发现它的人学出口。  相似文献   

13.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认识论方面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不能忽视它的价值论意义。实践是一个具有价值寓意的范畴,是价值的起点,是价值的动态生成过程,是价值关系矛盾的处理过程,同时也是人追求的高级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形成的诸多关系之中,真理与价值包含其中.真理的是非性选择原则偏向于对象“物“的本身的内在规定;而价值的功利性评价原则,则倚重于主体即“人“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传统哲学”具有浓厚的认识论阴影,具有拟科学的特征。从现代价值论角度考察之明显具有某种不足,不具备现代价值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实践基础,而价值哲学要想取得长足的生存并得到深远发展。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又是其根本依据。由此,有必要在拷问传统哲学实践的不足下。回到马克思的原有的实践观,重新平衡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以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高速度和高节奏迅猛前进,这是人类智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也是人类思维日渐强大的见证。但是人类整体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体主体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和交往实践活动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在理论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价值主体重新定位,以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历史步伐的前进。  相似文献   

17.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不仅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回顾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提出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几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哲学中,价值与实践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本学的价值设定价值;价值单线地依附于实践之上;价值与实践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从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价值与实践的关系随着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推进而不断推进,因而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实践"上,而且更体现在"价值"上。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研究存在着本体神话与科学神话,教育学者因而苦恼于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以及教育实践中隐藏的教育规律的探寻。随着对追寻确定性信念的质疑,教育学研究的固有价值取向日益凸显出与实践的疏离。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之学”.其真正价值在于解释实践而非指导实践。解释力是评价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尺度,而多样性的解释也隐含了不同的价值立场.需要包括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学者在内的实践者根据实践逻辑作出相应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对素质教育价值作初步探讨,以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素质教育价值的涵义,接着探讨了研究素质教育价值要解决的两个前提,即方法问题和本质问题,提出要以理论的方法和“实践反思”的方法研究素质教育价值,初步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健全和发展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最后,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探讨了素质教育要实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