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南平校园血案”报道之后,广东、江苏等地也接连发生了同类事件,同样“富士康连环跳事件”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愈演愈烈。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类涉及“绝望族”的报道时在新闻内容的采写、版面的编排以及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致使这类事件产生了“维特效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应该从职业道德、舆论导向上审视自己,给予“绝望族”更多的人文关怀,避免“维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间。这期间,媒体到  相似文献   

3.
现实社会中一有灾害性事件发生,无论是自然界带来的“天灾”,还是社会中更多情况下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祸”,新闻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还有网络上就会有大量的报道。灾害性事件到底严重程度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冷凇 《声屏世界》2010,(1):21-22
“7·5”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恶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新闻媒体应对中国社会危机事件中反应速度最快、报道角度最为全面,最值得引起新闻传播学界重视的一次事件。  相似文献   

5.
刘大勇 《新闻实践》2010,(11):63-66
近一个时期以来,自杀、凶杀等社会极端事件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以死抗争”的新闻框架在此类事件报道中被屡屡使用。事实证明,“以死抗争”框架在唤起受众注意、制造情感共鸣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适用于“以死抗争”框架,不加选择和节制地使用这一框架,将使其传播效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大题小做”是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现实、宣传典型人物、推介先进事迹、传播政策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采访工作中,记者应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并在社会大环境和政治大背景中找到一个细节作为切入点,将“大题”做“小”,从而使新闻具有可读性、可看性、可听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好地报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7.
周亭 《视听界》2008,(4):38-39
四川汶川地震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新闻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发挥了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很容易被新闻媒体所营造出来的“紧张而感人”的氛围所感染,作为研究者,我想更需要用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来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评价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各路媒体都趋之若鹜,大肆炒作。而在我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考虑,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向来严格关,媒体对这些事件也表现得十分“调”。如今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堵塞信息将会带来舆论失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章艳 《新闻前哨》2009,(7):59-61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健全.舆论监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社会进步和公共文明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据一项调查显示.当有重大问题需要反映或出现纠纷需要解决时.有41.41%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媒体”。许多惊人的黑幕。如“云南矿难”、“黑哨事件”、“宝马彩票事件”等.都通过新闻媒体得到了真相大白。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或公众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述的一种新闻文体。其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以及理性和深度,成为新闻传播中的强大“引擎”,并进发出巨大“正能量”。要积聚新闻传播“正能量”,必须高擎旗帜、塑造灵魂;必须正确引导舆论、给力新闻宣传;必须强化舆论监督、疏导公众情绪,从而使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释放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污名化”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于1963年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性状,该社会性状将使其拥有者,在其他人眼中丧失其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污名化”往往就是社会赋予某些个体或群体以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往往是造成个人或群体“污名化”的先锋.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以广场舞为研究视角,分析新闻媒体“污名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提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去污名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6):317-318
看客心理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指人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中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心理。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应当以人为本,担当起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传播人文精神。然而当今新闻媒体在事件报道上存在冷漠化的“看客心理”,种种“冷血报道”对新闻当事人和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新闻媒体应当摆正身份,注重人文精神,构建人文关怀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02,(6)
“地球村”里每时每刻都在流动 着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发生着层出不穷的热点焦点事件。因此人们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已成为媒体“注意力经济”的重要内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北京受众消费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报纸构成“必读性”的15种因素中,“紧扣社会的时事报道”列在第一位,占被调查人数的49%。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和开放型办报模式的日渐形成,各种纸质新闻媒体便把时事报道作为新的“看点”  相似文献   

14.
由“富士康连跳”事件看转型期媒体的“自杀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勇 《东南传播》2010,(10):42-44
数据表明自杀正在成为我国转型期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众传媒对自杀的不当报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年在我国社会发生的"富士康连跳事件"即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近年来公民维权事件中的自杀事件有增多趋向,在相关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正确处理尊重生命和寻求正义的关系,避免将自杀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新闻点,在自杀报道中提供解决自杀困境的方法和渠道,将慎报自杀事件作为维护我国转型期社会稳定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5.
曹锋 《新闻采编》2003,(3):35-35
近两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这个社会公器在经济社会中地位的日益凸显,新闻媒体年度“好新闻”的评选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行业或企业也纷纷以赞助或出钱主办的形式参与“好新闻”的评选,也有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达到“收评审  相似文献   

16.
4月20日注定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开了非典疫情,谣言和恐慌随之嘎然而止。从此全国民众每天沉静地从官方新闻媒体获知消息。新闻重归真实的本属,不再为所谓“正面”、“负面”这个大谬不然的观念所扰。 在新闻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人所共知的法则和职业操守。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去反映现实,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享有知情权。既是客观反映,又何来“正面”、“负面”之  相似文献   

17.
围绕新闻媒体赶赴前线报道灾情是“天职”还是“添乱”的争论,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深入一线现场尽快呈现事实真相是记者的使命,报道诸如地震之类的灾难事件更是新闻工作者应尽之职,然而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既履行“天职”,又规避“不可为”之事,则是需要新闻媒体思考和把握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2007年,“厦门PX事件”历经将近一年的曲折发展,从“缓建”到“环评”,最后以政府决策“迁址漳州”得到合理解决,这既是政府对民意择善而从的体现,亦是公众积极参政议政、具有社会民主标志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伪书”成了新闻媒体曝光最多的名词之一,成了社会大众对出版界最深的印象之一,“哈佛”、“西点军校”这些被奉若神明的经典,几乎成为“伪书”的识别标志之一;而由“伪书”引出对“出版诚信”的关注,则成为2005年出版界最轰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沈正赋 《新闻界》2003,(2):18-20
2003年一、二月份,发生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及其风波,是一起较为典型的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的不寻常性,而且还因为这起事件在传播的过程中出于人为的原因,逐渐衍变成一场危及人心稳定的大范围社会恐慌。虽然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社会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与新闻媒体的“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