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韵 《东南传播》2010,(7):117-118
《世界》是贾樟柯电影历程中的转折之作。一方面,《世界》的公映和叙事空间的转变,使贾樟柯的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如既往地探讨小城镇青年的精神迷失,又使其继承了贾樟柯此前的精神资源,从而以承上启下的姿态联系着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将叙事的焦点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道德危机与伦理失序,影片借助主人公巧巧与郭斌的爱情故事糅合了多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这种叙事形式一方面突出了女性角色巧巧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隐隐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状况与时代的思考。本文借助对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的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了"新女性"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侯丹丹 《视听》2016,(1):55-56
电影《天注定》在叙事、视听方面突破了贾樟柯以往作品的风格,尤其在声音设计上独具匠心。《天注定》延续了贾氏电影引用媒介声音、运用多种方言对白、极少出现原创电影配乐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多种全新的尝试,用传统戏曲的框架建构人物,在现实叙事空间加入写意声音,用四段式的、"连环画式"的叙事对应四种不同的声音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敏锐的社会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变迁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本文从贾樟柯的故乡情结以及贾樟柯的电影纪实美学这两个方面论述,浅析贾樟柯电影中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5.
看板     
《世界》:贾樟柯“终见天日”4月8日起 全国公映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世界》是贾樟柯执导的第7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地上作品”。因此,第一次获得审查通过的《世界》显得引人注目。《世界》讲述了几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在一个世界公园里的工作与生活,女演员是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赵涛,而男主角则由王宏伟换成了成泰燊,他在电影里扮演一个保安。贾樟柯说,之前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在说家乡山西,但事实上自己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我希望拍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印象的电影。世界公园是一个合适的场所,里面全是人造景观,而里面那些来自农村的人,也会有一种奇怪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刘颖 《今传媒》2020,28(5):119-121
话剧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它们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叙事。尽管两者在时代的发展中已有不断融合的趋势,但它们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从叙事媒介的角度出发,以《茶馆》《青蛇》为例,探讨话剧与电影在叙事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文本《芳香之旅》中,电影符号具有丰富的时代象征意义。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阐述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具有时代性的符号。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不断的变化,《芳香之旅》就体现了人生中不同时期的符号象征。  相似文献   

8.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优秀的小说文本也在与电影不断进行着跨界改编合作,共同完成故事叙事的篇章。在时代的发展下,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性话题的作品出现,其从自身出发的身体体悟而凸显的自由的人性价值与极具电影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然而,尽管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在时代的探索中发展出了相对适宜的合作道路,但它们在叙事方面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以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为例,探讨在时代视阈下小说与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侯丹丹 《视听》2016,(11):44-45
电影《山河故人》在艺术创作层面延续了贾樟柯电影对现实关照和思考的主题,在电影视听方面有了对自我风格的突破;在商业层面,用成熟的商业电影发行模式在国内公映,产生的公众影响力在贾樟柯的作品系列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贾樟柯在故乡山西围绕电影《山河故人》所做的商业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些探索为国内文艺小众电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20岁时,贾樟柯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去了离家108公里的省会太原。在太原,贾樟柯进了山西大学学习绘画。这期间,贾樟柯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力量,有一次他碰巧走进一家正在放映《黄土地》(1984)的电影院。与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红高粱》相比较于三十年前的电影《红高粱》,在叙事策略上,如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场景和叙事语言,都有很大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文本呼唤、不同的媒介特性决定了不一样的视角,商业元素的考量也直接影响叙事情节的设置。但既然同为《红高粱》,两者在经典桥段、高粱的象征意味和红的意象上是相同的。电视剧《红高粱》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3.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4.
黎莉 《今传媒》2016,(7):89-90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打破了以往内地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忆”式叙事套路,转而关注当下正值青春的青年群体,从“不怀旧、无青春”的策略桎梏中挣脱而出,在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励志与正能量的积极态度;拍摄风格与叙事很好地借鉴了台湾青春电影“小清新”的镜头风格,给疲软的国产青春电影市场注入一阵清风;最后,在叙事空间的展示上,从封闭压抑的教室、食堂到开阔自由的天台、街道,饱含了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寓意.  相似文献   

15.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和江苏卫视《人间》均是大众类谈话节目,话题平民化、情感化、生活化,讲述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电视谈话节目作为声画兼备的音影叙事文本,运用话语、画面、文字、音响和音乐作为叙事载体,因此,可以借用电影叙事学的关于叙事者的理论对谈话节目进行分析。在电影叙事学理论中,叙事的主体被分为暗隐的“大叙述者”和明现的“次叙述者”。  相似文献   

16.
路晓婷 《今传媒》2016,(12):96-97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热议,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影片,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将陆焉识与冯婉喻温婉动人的爱情无限放大,选取陆焉识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为叙述线索,将一个知识分子晚年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事内容的改编、叙事细节的不同、叙事主题三方面来阐述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相似文献   

17.
与许多人一样,书是钟叔河先生坎坷人生的最早老师。而在他的心目中,第一位老师却是翻译童话《列那狐》。这本书没有使他像列那狐那般“很狡猾,常常干坏事,还想方设法逃过惩罚”,却使他悟出“一个人最好还是从小孩时起就很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思想;这才能在长大成人后真正懂得世界上的事物和生活”。(见《散文》月刊1992年第2期《我的第一位老师》)  相似文献   

18.
韩劼 《东南传播》2013,(9):103-106
《不良教育》是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第十五部作品,该片关注男性之间的爱欲纠葛,延续了他自成体系的美学风格。在电影叙事上,虽然同样是采用了戏中戏的模式,但较之以往有了更大胆的尝试和突破。所以本文试图通过"从叙述机制到影片"的叙事学研究方法,分析《不良教育》中出现的多元叙事,在分析影片里不断出现的叙事文本的逾越、叙述者的流动、叙述机制的转换的同时,探讨戏中戏电影的现实与虚构世界的关系,及其讲述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王莞 《新闻世界》2011,(7):239-241
我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创作理念上经历了教育与指导、客观与再现、主观与表现三个时期。在纪录片呈现不断壮大之势的今天,贾樟柯作为内地电影的第六代导演,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断推新,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好评。本文以其2009年制作的电影纪录片《海上传奇》为例,分析纪录片中的符号语言。  相似文献   

20.
胡淼 《视听》2022,(3):99-101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到真人版电影《Mulan》(2020),中国的木兰故事一直是美国迪士尼公司拓宽全球市场的重要题材.动画电影《花木兰》曾引起热烈的反响,但真人版电影《Mulan》在我国上映后却备受诟病.分析两部影片的文本可知,二者在主要情节与叙事内核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皆是借中国故事和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