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玄之死地问题关涉诸葛亮少年时代之成长经历及汉末之形势,颇重要。而陈寿以未见《献帝春秋》之故,于诸葛玄之死地问题,即无正确之认识。后世学者无不受此影响,故问题近二千年而不能决。本文重新审视《献帝春秋》之价值,结合其他材料,确定诸葛玄之死地在西城(今江西高安)。  相似文献   

2.
阮籍的人生智慧与痛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名人阮籍因为生活在黑暗动荡的时代,其理想与现实不能协调的痛苦、内心压押的苦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行为,贯穿其一生;而他又能苟且于乱世,不像当代其他文人那样因锋芒毕露而招致统治者的残害或杀戮,这些又体现阮籍人生中有着一种大智慧.  相似文献   

3.
唐赋中有讽谕讥刺、寄寓与抒发身世之感以及咏怀古事古人三类重要作品。这三类赋作中具体作品均有其作意,如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乃借扇讽谕。讽谕讥刺由隐微而显豁、由用辞微婉到明显激切,乃是初盛唐赋至晚唐五代赋的发展演化轨迹;有所寓托以抒发身世之感的赋,多作于作家遭遇挫折困境乃至于贬谪时;借吊古人而自吊之赋,其作意形式乃承楚骚汉赋而来;晚唐五代咏怀古人古事赋形式上多为律赋,其出现与其时科举试律赋、唐季乱世以及咏史怀古诗风蔚起之影响有关等。  相似文献   

4.
当年蒲立德在跋他祖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一书时说:“其事多涉于神怪;其体仿历代志传;其论赞或触时感事,而以劝以惩;其文往往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冥会幽探,思入风云;……此‘山经’、‘博物’之遗,《远游》、《天问》之意,非第如  相似文献   

5.
为人与治学,二者相辅相依;人格与学品,二者紧密相系。有崇高之风骨始克有厚重坚确之学问,反之亦然。世之有真学问者,必具高风亮节,而蝇营狗苟之流,纵擅名于一时,终遗臭于将来。兹请结合陈寅恪先生著作略论之。学术研究之价值、目的,在能探掘往圣先贤之遗风遗韵,在往古之文史中求得识见,以丰富本民族的精神财富,使本民族得以借其文化自本  相似文献   

6.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口!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学者名流或仕官之家喜好搜求购置书籍,以藏书之多、之精见称于当时甚至后世者,颇不乏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私人之力购求书籍,对于搜藏的善本珍籍,哪怕至亲  相似文献   

8.
刘枢尧 《中国教师》2014,(11):30-30
<正>古往今来,群雄逐鹿。天下之雄,其类有三:起于乱世,统天下猛士、骁悍雄杰者,枭雄也。甚得人心,弄权欺世,登万人之上者,奸雄也。唯有凌云壮志,斩毒棘而以身辟其路者,英雄也。杨雄曰:"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公,自少时励志于父业,为撰通史而苦修数年,洛阳相会后,承父职,任太史令。迁以人之耿直,谈吐之才起立于朝中,竟因护将李陵,以反逆而落狱。生  相似文献   

9.
《书传会选》是明初官修改订《书集传》的重要著作,是书援引宋元诸儒之经说以补《书集传》之未备、驳《书集传》之偏失。内容上,缀补蔡氏不得确论之处并填充史实以明背景,表现出《会选》重求圣人之心又兼考历代之变的解经蕲向;其持审慎公正的态度以驳斥蔡氏之偏失,理据甚明,多有可陈。经世思想上,于作为"治法"之"经世"有所发挥,并含蓄牵引现实以暗讽,而仍承宋儒"内圣"、"外王"并重而兼采治道和治法。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章",历代注家阐释疏解,字斟句酌,以意逆志,亦各有会心,有裨于世道匪浅.然细绎文本,且联系<论语>全书,尤其是就孔门为学与交友之关系而论,则历代旧注旧疏皆不免隔靴搔痒.考<管子·弟子职>云"朝益暮习,小心翼翼."又云"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则"习"者,"各就其友,相切相磋",是"学而时习"为"时时(或按时)各就其友讲论切磋"之谓也.而孔门为学以养成君子为职志,以友朋讲论切磋为砥励君子人格之不二法门,且于讲论切磋之际,不以人不知解而怨愤,是即为"君子"矣.其事良难,故孔子尤重之,是<论语>编纂者取置于首篇首章也.而证之以朱、陆鹅湖之会,朱子亦不免"大不怿",足与"学而"章义相发.  相似文献   

11.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12.
孙健 《华章》2012,(21)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自钱镠开国以来,总共经历三代五王,享国近百年.吴越国历代国主奉行“尊奉中朝,保境安民”的治国策略,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秋使得浙江地区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安定的局面,并促进了杭州的崛起和浙江经济文化的发展.吴越国的治国策略很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平王粲     
余锡宝 《当代学生》2011,(12):36-37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  相似文献   

14.
一、汉末皇家宗庙曾几迁 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与各地的割据混战,以献帝为首的东汉中央政权曾被迫多次迁徙,而天子宗庙也随之多次被毁坏,并辗转多地。梁满仓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制度述论》一文中曾简略地提及了东汉时期汉室宗庙的一些特点。今试在此基础上将汉末皇家宗庙制度变化之情况略做梳理。  相似文献   

15.
谈精卫神话     
一、女娃是英雄女神《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本。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讠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段记述文字虽然简略,但刻画出的精卫顽强意志和鲜明形象,却与愚公、夸父、刑天等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一样,为历代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16.
兰花以其幽香清远,生于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的清高品质,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张大千说,画兰能够做到清字境界,便是纸上生香了。故历代画兰,以水墨最能表现其清高之品格。  相似文献   

17.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13,28(1):54-60
圣哲为文,温润秀洁,智慧流云,和合畅达.熔精华,求真务实;萃新奇,精神飞动.义真而文婉,独拔而伟丽.金银不足方其珍,珠玉无以喻其贵.义明词净,不欲染杂,碎文琐语,斑驳必乱.为文必简而精深,取事必核以明察.裁章置句,立本体奥,有吞天地之气,可入博雅之巧.凝练世事即文章,雕琢文心存化境;思接千载通万里,体旧维新意无穷.而今时下之论,沉迷于窠臼之中,游淡于生活之外;怡然于杯水微澜,固恋于细小节点;不究实践之则,不循先哲之理;不察兴衰之故,不探成败之因.焉能金针度人,化民成俗,秉承大义,继绝开新?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视天下为一家”的圣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传先王之道。 他生活于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战频仍的乱世,为匡时救世而熟读古代典籍,虚心拜师求学,深研济世新说,并借一切可用之机付诸实践,还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于鲁国大司寇并摄行相事任上,因“堕三都”、  相似文献   

19.
“回门”仪式乃是指新婚夫妻相偕回女家有亲之事,闽粤地区婚后礼“回门”仪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及根源。从清至民国修治闽粤地方志可知闽粤二地多有“回门”仪式之行,且往往视“回门”即为“归宁”。这种风俗承继中原文化而来,且深受文公《家礼》影响;而此仪式见于文公《家礼》,但不载于历代循之不废的《仪礼》婚礼,且其他经籍史传所载之“归宁”亦不同于“回门”。今谓“回门”即“归宁”者,实与历代经籍史传所记载有所别异;观历代载礼之书,自《家礼》始录有“回门”之仪,自明代首见于官方礼书之中;至清,则有“回门”、“归宁”二者混用情形。总而观之,“回门”初始乃为民间习俗,至明代则有久俗成礼之迹。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群雄并立,曹操专权。汉献帝实为傀儡,不能主持朝政。其时献帝身边秘书监、侍中荀悦撰写《申鉴》五篇,献给皇帝。尽管荀悦身为献帝近臣,但献帝尚且不能自保,荀悦的《申鉴》最终也只能成为文人的空论,难被采用。再者,史家评价荀悦的《申鉴》,虽说“立论精切,关于国家兴亡之大致”,胜过曹操的谋士荀或和荀攸,但其“揣摩天下之势,应敌设变,以制一时之胜”,却“未必能也”。因此,苟悦在学问上虽得其祖上的真传,但其才终不足以用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慧眼识珠,在其编修的《资治通鉴》中,把荀悦摆上了适当位置,并撮《申鉴》精要,加以罗列,以用当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