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蒋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9-88
精卫是中国早期神话中少数仅存活于士大夫精英文学中的原始意象之一。精卫填海的痴举使它的形象充满英雄气概,成为蕴含巨大精神内涵同时也存在多种解释可能的悲壮角色。它渺小的、绝望的努力与意志的决绝、恒久所产生的巨大反差,表现出强烈的复仇决心,而且传达一种普济众生的悲悯情怀,使它弱小的形象最终成为勇于同命运抗争、百折不挠的人格力量的象征,并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不惜为信念牺牲的殉道者的悲壮色彩。当改朝换代的陵谷沧桑之际,精卫的形象就自然地成为不屈而无奈的遗民心态的象征,满含悲壮绝望的色彩和沉重凄怆的情调。这多重的精神内涵使精卫成为一个闪耀着特殊光彩的神话原型,隐现在后代的文学中。 相似文献
3.
树木作为极具生命力的古老意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和宗教传说中,在文学作品中一再被赋予丰富的意蕴.本文以荣格--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据,阐述<圣经>和西方神话中的树木原型,并解读几篇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树木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A的多重意义解读文本,那么<红字>中最根本的原型--原罪--救赎可以在意义的动态阐释中突显出来.A既是象征生命的开始,人性的复苏,同时也隐射<圣经>中万恶之源头.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为典型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李姗姗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5):78-79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郭颖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36+38+4
《圣经》中包含有很多在后来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影响深远的文学原型,蛇就是其中尤为突出和重要的一种。本文主要以原型批评为依据,对《圣经》中的蛇形象进行相关研究,试析其包含善与恶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许多的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本文将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对小说进行再解读,试图论证霍桑在创作本作品时受到了神话原型的影响。通过对小说的人物塑造与结构设计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小说的创作与神话是相关联的。而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解读本篇小说可以更好的理解霍桑这个哥特式小说的特色与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8.
《宠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丰富的《圣经》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原型都是黑人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分别从《圣经》原型和神话原型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深层剖析,深刻揭示奴隶制度的残忍,有助于对黑人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挖掘出隐藏在文学文本最后的神话原型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9.
吴海霞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2):165-166
短篇小说《抽彩》是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框架,结论是:抽彩实质上是一种选择牺牲品的祭祀仪式,是一种牺牲一个生命延长其他生命的模式,小说利用这一原型折射出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10.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暗示人物的命运发展。本文通过神话原型视角,对《还乡》进行重新解读,重新揭示和发现哈代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熠熠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天堂》中的圣经原型元素,展示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暴力政治和非裔美国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刘澍声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46
人对罪恶的自觉及其与人性之关联的自觉是人性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曹禺对罪恶与人性之关联的思考和表现 ,是其戏剧的主要内容。他借鉴了基督教的“原罪”原型从而创造出了自己的戏剧构成 相似文献
13.
霍桑三部作品中"恶"之主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爱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38-40
霍桑的《红字》、《拉帕西尼的女儿》和《教长的黑面纱》这三部代表作品,执着于宗教意义上“恶”的观念,一方面他把“恶”当作造成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另一方面认为解决“恶”的途径是行善和自忏。 相似文献
14.
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为进行人类化和学深层结构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认为,探究中国化精神内核,审察神话原型“天”的隐喻意义,至为重要。在此。力图追根溯源。透析远古神话中“天”的概念及其天人关系,提出对中国化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5.
李世荣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2):84-86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6.
钱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48-50,58
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奥康纳深受圣经文学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援引了大量圣经文学资源。在长篇小说《智血》中,奥康纳将圣经文学中的U形叙事结构,血、光、石头、路等意象以及罪恶与救赎的主题巧妙而完美地融入作品中。主人公黑兹尔的罪与赎之路也因此有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禺早期话剧对生命的基本价值诉求建立在形而上的终极层面。蘩漪的现实生活无疑是荒唐和丑恶的,她触犯了古老的伦理禁忌,并且为维护跟周家大少爷的乱伦私情而采用种种极端的手段。然而在现代中国以民主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烛照下,蘩漪的俗世生活则得到了诗意的净化,汇入到“五四”以来妇女解放的时代洪流中。也正是在中国现代化历史的道德向度上,蘩漪形象才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衣袂飘飘卓然而立。 相似文献
18.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霍桑的经典作品,其中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被认为与受人尊敬的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并生下女儿珠儿,因此佩戴上红字“A”(" Adultery"的象征)作为清教法规严苛无情的惩罚。霍桑通过塑造海丝特这个形象向读者展示了清教观,以及清教观对人们生活和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海丝特最初是勇敢坚强的,最终却在清教社会的压迫下,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通过艰苦工作,自我提升得到救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霍桑擅长探索人的复杂心理和罪恶对人造成的道德、情感、心理上的影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圆形人物.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进而揭示霍桑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