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反映少儿生活的看图学文。教学中可紧扣“情”字 ,点引学生边看图边阅读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入境悟情 ,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提高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一、看图入手 ,初读课文感知“情”初步看图。看图学文 ,看图是基础。读题后教者可以“课文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为悬念 ,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图上画的是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什么时间 ?天气怎样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 ,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言简意明地说出图意。在此基础上 ,点引学生总结归纳出看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群众“抢财神”的事,逐渐多起来了。什么是“财神”?就是有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或者说就是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有了它,就能生财致富。“抢财神”,是当前农村一种令人振奋的新气象。农民一旦掌握了科学技术,就会形成新的生产力,使整个农业生产改变面貌。  相似文献   

3.
审定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教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学会用“审·定·对·解”四步走的方法去解答,收到了良好效果。“审”就是审题。遇到一道题目,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搞清题目的事件、情节、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审题可按“读”(读题)、“画”(画记重点)、“抽”(去掉枝叶,抽取主干)、“讲”(讲题目实质,讲已知什么条件,要我们求的是什么问题)的步骤进行。“定”就是确定单位[1]。一个含分率的应用题,都含有一个单位[1]的量。用分析的办法,寻找、确定题目数据里的单位[1],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我们让学生定单位[1]的办法,是根据与分率有关的关键词语去分析、确定。例如: “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了多少块砖?”题中“盖房用去3/5”是什么意思?用去了谁的3/5呢?抓住与分率3/5有关的这一关键词语去分析,很快就可以确定出砖的总数“40000块”,是单位[1]  相似文献   

4.
乘公共汽车,由于是首发站,车刚刚在站台停稳,人们就蜂拥而上地争抢座位,等到我上来一看一个衣着时髦的女人抢了三个座位,自己占一个,皮包占一个,报纸占一个。我说:“你怎么一个人占那么多座位?”她说:“这还不是谁抢了就是谁的?”听到她的话,我感觉无言以对,心想:可不是嘛,谁抢了就是谁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英国的“圈地”运动,土匪的“占山”为王,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和美国占领伊拉克等等所有的占领和掠夺,可不是谁抢了就是谁的。抢啊抢,不抢白不抢,抢到的有牢骚,抢不到的也有意见,或抢地盘,或抢官,或抢钱,或抢荣誉,或抢资源,或抢女人,用…  相似文献   

5.
一、配乐朗读作画,设境激趣。上课伊始,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揭题之后,放出优美的乐曲,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老师朗读全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里。“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简笔画画出小公鸡和小鸭子?”同学们争先举手,都抢着去答、抢着去画。“他们画像了吗?小公鸡和小鸭子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小公鸡的嘴尖尖的,小鸭子的嘴扁扁的。”“小公鸡的脚是细尖的,小鸭子的脚是扁平  相似文献   

6.
读(观)后感的写法多种多样。引议联结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写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那么,怎样引议联结呢?首先“引”。所谓引,就是要引出所读(观)的有关内容。通过引,点出读感,进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例一] 新授“相遇问题”的课尾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来小结本课: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谁能帮助解决? 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课堂十分活跃,不仅归纳出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规律,而且通过相互  相似文献   

8.
在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学中;应将听、想、看与说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听一听,说一说。 例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学习?是几年级的学生?你有几个好朋友?”或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先要求学生听一句答一句,再连起来说一说。这种听说训练可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近读贵刊2013年第9期第70页由河北正定县正中实验中学柴宣老师《财神,知多少?》一文,其第一自然段有如下文字:“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直到宋代,财神才正式以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形象出现。”其中的“神祗”一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引导读·注重练·尝试讲——《林海》教学谈○武安市古楼小学/张彦霞一、引读、激趣、理序教师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的题目,你知道课文描写的事物可能是什么?描写的事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激起了兴趣,纷纷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自学思考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实物激趣鼓励发问出示实物“葫芦”。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这是什么?(板书:葫芦)引导小朋友读好“葫芦”一词。(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它的课文。(把课题板书完整)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把小朋友们的问题归纳疏理成:“我”是指“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课始以实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疏…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新编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富有趣味,便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巧用插图导新课   巧妙引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用那些与课题紧密相关的插图来导入新课,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赵州桥》一文的插图,展示了赵州桥的全貌,课前出示挂图稍加引导,学生脑海中就会产生“赵州桥是什么时候、由谁设计建造的 ?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和一般桥有什么不同 ?”等疑问。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一来,使学生产生…  相似文献   

13.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环节.应用题的情节、内容及数量关系审清了,思路才能清晰,解法才能正确、合理.教学时,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重点.下面结合“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读.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自学能力,读题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我要求学生解答“相差关系”应用题时,必须读三遍题.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要求是扫除文字障碍,读完后知道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按要求默读.读题时抓住下面三句话来判断分析:①谁和谁比?②谁大谁小?③知谁求谁?第三遍,联系运算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讲读”。讲读,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讲”,究竟是谁讲?为什么讲?讲什么?怎样讲?“读”,又是谁读?为什么读?怎样读?“讲”和“读”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讲读模式所无法回答的。“讲读”概念的模糊性,根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糊认识。从本质上说,“讲读”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论,所谓“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讲授。许多年来,虽然反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受动者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讲读模式造成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调整传统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们,一句话必须有头,有尾。什么是头呢?一句话的头,是指句子中的“谁”或“什么”。“谁”?是指人,“什么”是指人以外的所有的东西。什么是尾呢?“尾”就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九寨沟》这篇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刚才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同学们突出了一个词——“神奇”。(引)为什么要用突出这个词?  相似文献   

17.
一、指导学生学会看目录提要 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图书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么多的书,谁也没有办法全部读完.因此,我经常告诉学生,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首先要看它的目录和内容摘要,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读者对象主要是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的目录或内容提要中找到答案.看了目录提要,然后再决定买不买、读不读.  相似文献   

18.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腻逼真,二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根据课文特点,可设计如下教法: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引读:①“丰碑”是什么意思?②课文把谁比作一座丰碑?这样揭示课题后,检?..  相似文献   

19.
气球回来了     
画外音: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小兔想玩什么,在什么地方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是谁帮助小白兔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在赞扬推,赞扬它的什么精神?“气球是怎么回来的”是这个故事的重点,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小朋友们最好能先在纸上列个提(tí)纲(ān),或在脑海中像演电影似的把“气球回来了”的过程分步想一想,这样写的时候就容易了。平时我们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在看图写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这些积累写进文章里。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写的:“小白兔望着天空,耳朵耷(dā)拉(l)下来,眼睛瞪(dèn…  相似文献   

20.
排序五步     
“排序”就是将顺序错乱的句子或段落理清顺序 ,是对学生从句到段或段到篇的过渡训练 ,培养学生读、写、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 ,现将“排序”的五步骤总结于下 :一、粗读知大意要求学生将几个句子 (或段 )粗略地读一遍。了解这几句话 (或段 )的大意。如 :谁做什么 ?谁怎么样 ?说了一件什么事 ?介绍了什么……这样使学生能把握住排列时的总的方向。二、细读找顺序学生仔细地读这几句话 (或段 ) ,根据其大意找出这几句话 (或段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如事情的发展顺序 ,时间顺序 ,方位顺序等 ,主要是仔细地寻找句子(段 )中一些相关的词语来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