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往往有许多独特的视角和精辟的见解,对初唐诗人王绩的研究也是如此。闻一多先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王绩置于历史文化的整体格局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文学史定位。这种研究具有方法论意味和典型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歌体裁等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闻一多对唐诗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与其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有因果关系。他的唐诗研究也给予我们当代的唐诗研究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勇于接受和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民国时期在唐诗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闻一多研究唐诗,具有宏通的文学史眼光,善于把诗歌与其他文化现象作一体化考察,同时注重实证分析,贯穿其中的,则是其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包括唐诗、楚辞、诗经、古代神话等领域。1930-1932在青岛的两年,是闻一多学术研究生涯中的重要时期。经过之前八年的学术起步,在青岛他完成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全面展开了古典文学的研究,确定了研究的方法,对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唐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历来为我们所推重尊崇,但在唐人所编选的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却仅有韦庄《又玄集》选录了杜甫的7首诗。主要从唐人选唐诗十种中不选或少选杜诗来研究杜诗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63-70
宇文所安在唐诗史研究中有其新见:首次对初唐诗进行整体研究,发掘宫廷诗三部式结构,重新界定陈子昂文学地位;颠覆诸多盛唐文学成说;引入"中世纪"这一视角,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中唐文学风貌;对晚唐诗歌进行互文性研究,提出文学史不等于朝代史的文学史观。但他的唐诗史研究,也有明显的误读和偏见:如对寒山、王梵志以及女诗人的忽略,"中世纪"视角研究的有效性问题,选文定篇比例严重失衡等。梳理其唐诗史研究中的新见和缪见对于国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热潮是回顾也是反思。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在对中唐诗坛背景进行多方考察之后,将文学史上历来并称的"郊寒岛瘦"划归两个集团,从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指出孟郊诗歌的特点在于"写实"和"敢骂",肯定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贾岛诗歌则多写"人生的半面",以逃避现实来获得心灵的休憩,并成为唐以后各时代之末世的共同倾向.这种辨析体现出闻一多一贯特有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见卓识,具有现代学术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闻一多称赞他是“中华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伟大的一道光彩”。杜甫是一个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诗人,他是诗歌之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相似文献   

11.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等著述中关于唐诗的见解在唐诗学史上不容忽视。他以白话诗为题评介初唐诗人,考证论断王梵志是初唐诗人;以乐府新辞与歌唱自然为题肯定高岑、王孟;用社会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眼光来解释“盛唐”,着重评价李杜,并褒贬元白等中唐一批诗人,尽力挖掘唐诗中的幽默因素,批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表达了新的见解。但他的唐诗研究带着鲜明的政治功利色彩,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紧密相关,产生了偏激与附会,如反对律诗等,是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唐诗批评是以《文选》中的诗歌风格作为标准的,他在对唐诗作品的评价中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江西诗人之学诗态度。从学诗视角出发,他在对诗人品格的认定上坚持了其道学立场。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与邯郸文化研究属于唐诗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域。虽有学者把唐诗作为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或者将有关邯郸文化的唐诗进行编选,但都未能在《全唐诗》的全部范围内,搜集整理有关邯郸的诗歌,进而深入考察分析。尝试从这一内容进行论述,以邯郸本土诗人及其创作和以邯郸历史文化作为核心的外来流寓诗人创作进行论述分析,希望填补《全唐诗》与邯郸文化研究领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1930年至1932年,闻一多任职于国立青岛大学。这一时期是其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一生文化活动的缩影。梳理闻一多任教青岛时期的文化活动,总结其中的特征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对其文化角色转变原因的研究,深化对其文化人格和人生追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诗人代表,其诗风与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诗风迥然不同。戴氏诗风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表现为沉哀,中期为寂寞,晚期为昂扬。其诗论和新月派代表性诗人闻一多的诗之“三美论”相反,主要宣扬诗的纯粹性,拒绝音乐、绘画入诗。  相似文献   

16.
中唐元和年间,唐诗风格发生了一次全方位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通俗化、散文化、情志化等多方面的诗风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唐诗风新变是唐诗发展的一大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贯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诗人、学者、斗士的身份是以他的人格为支撑的,人格的形成及特征与个人生存的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闻一多的人生履历、学术研究成果等带有鄂东地区楚文化特点,这是闻一多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贲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研究日益走向深入和全方位化,成果迭出。对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国内研究甚多,但我们思考还不够全面、不够细致,应更深入地从创作思想、主体心态等方面研究闻一多的爱国诗、爱情诗;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闻一多研究乃至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亟需更多的具有坚实文化根基、学养深厚的中青年学者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