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国内本科院校软件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软件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而软件人才的质量又是影响软件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一环.软件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并向国家输送高质量的软件人才,为提高人才质量,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CDIO模式,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将传统独立分科的课程按照集成化课程设置的方式整合为贯穿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中的系统工程.同时引入“2+1+1”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软件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讨论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CDIO集成化课程设置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文章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与软件企业的现状描述,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结合今后几年我国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提出了软件人才教育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应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当前岗位需求的人才。因此,本文基于当下高校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型教师资源匮乏、课程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打造"课证融合"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等可行性措施。期望对"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建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是一个高效率、高节奏的竞争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也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机械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面对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人才成为各企业之间最大的秘密武器,高职院校就首当其冲肩负着培养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人才的重担。本文阐述了当前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以期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软件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现状,针对这种情况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并结合本院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解决和提高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在实施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办好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业界需要的软件人才,是计算机软件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现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培养业界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人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情况,通过分析我国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设置,提出了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的一种新的框架,并探讨了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9.
程红林  韩雪 《科技广场》2007,(4):211-212
当今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计算机软件的需求日益增多,而计算机软件设计人才匮乏,尤其是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强。文章介绍了在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我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为形成共有综合素质、不断满足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帆  张继河 《科教文汇》2011,(18):34-36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就当前教育阶段现状、人才培养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现状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途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教育经费六个方面对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人才需求将呈现爆炸性增长,尤其是初级软件人才的缺口将更加巨大.如何培养大批的能适应软件市场的初级软件人才,是我们高职校软件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过对多家软件企业进行调研,对五年制高职软件专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从专业建设背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思路、教学团队建设和顶岗实习建设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的缺口大从来就不是秘密,而能达到企业要求的软件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软件专业的人才需求供不应求,软件专业的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软件专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前途最好的前十大职业。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软件专业,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建设定位还不够明确,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师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文章从专业定位、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语言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讨论高职软件专业建设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更应该适时地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学徒制"活动,做好传帮带,不断开发和挖掘人才。本文以钻井技术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韩雪 《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79+184
"技能型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当今高度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着重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五年制高职教育尤其应该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本文根据目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尤其是5年一贯制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为不断满足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改革,我国无论是高等院校数量还是招生数量都大幅提升,再则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新的需求。文章结合轮机工程专业培养现状,对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实习安排、学生心态和学生就业压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在院校定位、师资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教材编写、专业宣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措施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作为开设轮机工程专业的院校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中职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也是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可以更好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共赢合作机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我院创建国家示范校过程中在数控加工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对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期公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揭示,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相当大的缺口。针对这一机遇,建议华中地区结合通信电子和教育大省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电子、电子政务领域的软件外包;在省属院校设立软件学院,培养能留在华中地区的毕业生;在高校实施"软件工程"教育改革;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营造外包人才培养氛围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华中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和高校计算机软件学科建设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软件学院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一批高层次实用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与进展、采用的主要合作模式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郑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办学实际,创新与实践“校企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班建设,在校内建立企业的研发和实践基地,引企入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规模、数量、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在这个已经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就业方式的市场化、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思想定位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普通本科院校的长足发展。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所以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对于大学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针对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院校对日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想使本专业在生存并且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于社会优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本文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对日软件专业的现状,从如何加强日语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紧密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研究应用型院校对日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进而实现为社会培养优质量的日语IT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