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启事     
《科教文汇》2015,(2):50
本刊2015年第2期上旬刊(总第304期)中彩插"新安画廊"栏目,刊登了滋芜先生所作的《读张乃成、郎华画作题诗三首》一文,在"编者按"的第一句"最近,滋芜先生收到安徽芜湖市政协书画院寄来的《安徽政协书画院作品集》……"中的《安徽政协书画院作品集》应为《芜湖政协书画院作品集》,特此更正,并向滋芜先生、张乃成先  相似文献   

2.
<正>继去年春天滋芜在武汉举办的"与造物者游——滋芜画展"轰动江夏之后,今年春天,"大地情——滋芜画展"又进军上海,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轰动申城。举办画展,是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同时,也是征求方方面面的评议和指点,以寻求艺术更上一层楼。今天下午的"研讨会"有许多专家、教授要发表高见。我是外行,不敢在此场合"班门弄斧",只想从个人同滋芜先生的交往中,从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的管窥中说点看法。一、一幅画与滋芜的生命基因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石楠先生是我刊许大钧名誉社长之挚友,也是本刊总编滋芜先生之老友.滋芜先锋先生在主编<江淮时报>副刊其间,曾得到石楠先生的大力支持,滋芜先生先父桑翁5年前病故,石楠先生得讯后,曾主动在报刊上专门为桑翁先生撰写纪念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4.
正鸭舌帽、格子围巾、土黄色外套,个儿不高、微胖的小老头儿,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一板一眼,颇有学者风范,这是我初见张泉先生的印象。张泉先生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博物馆高级美术师,一生默默无闻从事绘画创作。社长滋芜先生爱才、惜才,专门为张泉先生出了一本画集,把他毕生心血集结成册。用张泉先生自己的话讲:"我遇到了滋芜,才得以有此画集哪!"翻阅《张泉画集》我们能感受到张泉先生作品的变  相似文献   

5.
石楠先生是我刊许大钧名誉社长之挚友,也是本刊总编滋芜先生之老友。滋芜先生在主编《江淮时报》副刊其间,曾得到石楠先生的大力支持,滋芜先生先父桑翁5年前病故,石楠先生得讯后,曾主动在报刊上专门为桑翁先生撰写纪念评介文章。石楠先生一直担任省政协常委,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代表作有《画魂·张玉良传》、《刘海粟传》、《张恨水传》、《回望人生路亚明的艺术之旅》、《陈圆圆红颜恨》等。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在东南亚影响极为广泛。石楠先生经历坎坷,但她为人正直、善良、宽容。对青年人诚恳帮助,真心扶持。她怀仁处世,努力在作品中理想化地维护正义,是一位有着道德、良知的优秀作家。今择其自费(为报答夫君程必先生对她创作上多年来的支持)出版的一套三卷本《画魂·张玉良传》手抄本中的影印件(相关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科教文汇》2014,(18):I0003-I0006
夏子超先生在安徽宣城为人民服务了大半生,留下好名声。其做官为人,德行俱佳,勤政、清廉,对当地的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发展、水利兴修与保护、生态文明等方面,均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继2015年4月25日在武汉东湖国宾馆举办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湖北美术学院作为学术后援单位的滋芜"与造物者游"画展后,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滋芜"大地情"画展又于2016年4月11日至15日在上海图书馆展出。这次展出的题材多样的85幅作品,包括人物、山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2,(12):F0003-F0003
闫靖宙先生,山西省平遥人,自幼随父习书。20-70年代,他以18岁的小兵身份携书前往小乘巷拜访启功先生,先生耳提面命为其指导,并多次亲做示范为其书写多幅作品,使其书法兴趣溢浓。启功先生赞誉其书法作品“稳中求动,军人风骨”。此后他又结识了刘炳森、卫俊秀等众多书法名家,经过多年来勤学苦练,书艺日渐提高。其书法作品属于豪放不羁一类,用笔姿纵、善用中锋、气格奔放、潇洒飘逸、情感真挚。  相似文献   

9.
老家的古树     
蒹葭采采 《科教文汇》2009,(32):I0001-I0001
午夜醒来,翻翻滋芜先生的画集。窗外有雪花在飘,静谧异常。天冷,我把头斜靠在枕上,人缩在被窝里,歪着头翻看。《老家的古树》:那是不是画家童年的梦在树间跳动着,闪烁着……  相似文献   

10.
正师从流沙河先生读书做学问已有十七个年头。与先生简单纯粹的交往中,思想变得辽阔而空净,内心温馨而充盈,浑身仿佛积蓄着无限力量。先生的教诲语言温暖,却又字字千钧,我牢牢铭记,认真遵循。在先生指导下,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丰富而宁静。我坚持每周末下乡拍照片,坚持每天读书写字。出版《高原人》、《父老乡亲》系列摄影集时,先生都欣然为书题签。先生自幼习字,书案上常置笔墨纸砚,读书写字几乎是他全部的生活。他的书法清秀隽永,独成一体,为人所爱。但他不爱慕钱财,不为权所动,有  相似文献   

11.
魏茂军 《科教文汇》2008,(30):262-262
王羲之与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其二人书风的区别在于王献之书法中篆隶古法的不传,并由此带来的二人书法风格的巨大不同。一道媚劲健,骨力追风。一潇洒飘逸,不衫不履。书法作品一神品、一逸品,分别代表了儒道两家的最高审美理想,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二者又不存在可比性。但在文学上人们似乎更强调风骨,这或许对我们来比较二王的书风问题是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不仅对有唐一世的政治做了精辟的论述,还表现出了历史研究的考据方法、种族文化观以及外族盛衰之连环性中的史学研究整体观等治史方法和研究路径。值得历史学习者"法"先生之学,"工"、"守"先生之治史精髓,从而达到创作上的"绝"。  相似文献   

13.
<正>钱卫清自幼喜爱美术、书法,先后研习书法近40年。从小学始师从吴子南先生(现为江西师大美术教授)学习绘画、书法。之后,在长期的法院工作期间,始终保持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从临  相似文献   

14.
欧阳中石先生是一个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各体兼通.而汇综到行草书,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的长处.形成自己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带着躬亲精神,追求那一片他信念中的上善之地。  相似文献   

15.
得知银堂先生书法集即将付梓问世.作为既是老友又是书法爱好与收藏者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在人逢盛世的幸运年代.在祖国繁花似锦的书画苑中又增添了一朵晚秀的秋菊。实在是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6.
茹果 《世界发明》2009,(10):78-79
“书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画家的艺术技巧、意志、才情、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层理解,也直接影响着画家的创作水平。正如苏轼先生所云:“画之极则书,书之极则画”,中国绘画考究的笔墨情趣,方圆起伏,露藏虚实,枯润浓淡,也是从书法的美感中转移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代书法教育与现代书法教育从本质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古代书法教育可以被称作"书学教育",而当代书法教育大多以书法专业称之。"学"表示一种综合的概念,而"专业"则以技法为主。书法专业的定义其实从一开始就因为学科建设的混乱、课程设置局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忽略了古代书法教育极具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覆盖这两种基本属性。因此,从根本的解决途径来看,将书法专业的学科界定重新定义,类比文学、艺术学等相关一级学科的建设纲领,突出书法这一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门类的特殊属性,使得书法可以不再依附于其他学科之下而独立,成为一个集文学、文化等诸多学科相互关照的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18.
《科教文汇》2014,(25):I0003-I0006
滋芜简介 滋芜,原名朱志武,号老伍蒂、冷砚斋主。1963年7月生,安徽歙县人。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央美院。教授、美术学博导,九、十、十一届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委员。现任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委员、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安徽省美协副主席等,《少儿科技》《美术教育研究》等刊物主编,诗作《母语》收入《大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9.
刘剑 《科教文汇》2008,(19):269-269
摘要黄庭坚是名彪书法史的一代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章。本文以黄庭坚的书学生涯为经,以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为纬。编织了黄庭坚光芒四射书法生涯,以及他在中国书法史中开一代“尚意”书风,成为一代书法宗师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正>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其发展离不开诗词歌赋与历史文化的滋养。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凡在书史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着深厚的学养。罗红胜亦中如此。他本着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之句,不仅研习书法名家名帖,熟读书法史论,而且对古典诗词,中国历史等亦有所涉猎。他的创作室里赫然放着全套《二十四史》和各类书籍。见其人,才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罗红胜,1969年11月生于湖南汉寿,现为中南大学艺术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