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作文》2007,(12)
想象的天空童话故事中的小飞侠彼得·潘永远长不大,他挥着翅膀在永无岛自由飞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彼得·潘来到了你身边,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同学们的想象世界,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吧。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思绪总爱在不知不觉中飘到那个叫永无岛的地方,去见见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  相似文献   

3.
这天,阿拉布丁神秘地告诉大家:“我到了永无乡那个快乐的永无岛上,和彼得·潘在一起。”老拳师见惯了布丁的鬼把戏,笑着说:“布丁,连傻瓜都知道,世上哪有什么永无乡?你肚子里又有什么坏水啦?快倒出来吧!”芊芊皱着眉头说:“永无乡,就是永远没有的故乡!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布丁理直气壮地说:“永无乡的的确确存在啊!”大家都好奇地追问:“在哪里?”布丁说:“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里。”  相似文献   

4.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1860-1937)的代表作《彼得·潘》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曾多次被搬上屏幕。最新版的电影《彼得·潘》启用童星主演,采用真人加电脑合成的形式演绎这部经典童话,永无岛也首次亮相,为每一位彼得·潘迷带来一次新鲜的视觉体验。  相似文献   

5.
<正>所有人都要长大,只有彼得·潘是个例外。他住在一个画在心灵地图上的海岛,那里有妈妈嘴角挂着的甜吻。在小飞侠的梦境世界,人们永远长不大,这个意味着不朽的童年,以及避世的所在,就是永无乡。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彼得·潘和永无乡。但并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生活终归会找到你,并气急败坏地打碎梦幻。永无乡终会在成长过程中从你心头淡去。唯一不会老去的,大概只有那位"登台十五年,始终二年级"的江户川柯南,除此又有谁敌得过似水流年。  相似文献   

6.
<正>很多年之后,当我从函数算式与英语语法的试卷堆中抬起头来,重新摩挲着那本早已被我翻得页脚卷边的《小王子》,"谨以此书献给孩子们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直到那时我在机械的训练与枯燥的教条之下空洞的眼神才活泛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与伤感总是并随,长大的爱丽丝丢了钥匙;飞行员也再没有见到一个执着地守护着他的玫瑰花的小王子。我们惊羡于永无岛的彼得·潘永远拥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上次的故事吗?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菲比落在了彼得·潘生活的永无乡。菲比的到来会给这里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我想说我是个孩子,可孩子总会长大的,所以我们不会永远是孩子。彼得·潘是一个孩子,纯粹的孩子。他有他的neverland,那个我们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曾经喜欢彼得·潘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9.
《少年读者》2009,(6):F0003-F0003
内容简介: 有一个永远也不会长大的精灵,他的名字叫彼得&#183;潘。他总是在深夜飞进孩子们的窗口,把被大人世界压抑的孩子带走,他把他们带到一个神秘的世界——永无岛。永无岛里的东西都是孩子们平时梦想过的,美人鱼,仙女,海盗,  相似文献   

10.
大多时候,我愿意把生活过成童话的样子.我愿意把自己作为酣睡于娇嫩花瓣里的拇指公主,愿意让自己在白日梦里朝着右手的方向到永无岛,和彼得·潘一起做永不长大的孩子,愿意在某个秋天的午后踩进爱丽丝的仙境,去追逐那只严肃惜时的兔子. 于是,我大方地给楼下的无花果树和樟树们取好名字,蹑手蹑脚地假装窃听麻雀们的演讲,在风拂过脸颊时闭上眼,期待张开眼的时候已经乘着它,去了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那地方,我们其实也到过,我们如今也能听到浪涛拍岸的声音,虽然我们不再上岸。——《彼得·潘》童话故事里,彼得·潘是个永远不会长大的男孩子,自在飞翔,和自己的影子游戏。他和一群孩子居住在一个叫永无岛(neverland)的仙境中,那个岛屿中的一切植物和动物都青春长驻,那个地方孩子永远是绝对的主宰,他们不会长大,永远没有烦恼,永远欢乐嬉戏。那是孩子们逃避成人责任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还未懂事的时候去过永无岛,也曾和彼得嬉戏,但是长大以后我们却再也不能回去了,甚至多数对永无岛的记忆都荡然无存了。我们之中,也有人能清晰地记起永无岛的样…  相似文献   

12.
快乐导读你喜欢冒险吗?你想去梦幻岛上看一看吗?小飞侠彼得·潘将会帮你完成这个心愿。彼得·潘是谁?哈哈……他就是生活在梦幻岛上的一个顽皮而勇敢的小男孩。他不仅聪明机灵,还会飞翔,是海岛上的小勇士。不过,他为了寻找自己的影子,从梦幻岛来到了文蒂的家中。当然了,一个影子是难不倒他的。他很快就抓住  相似文献   

13.
<正>人,不可能是永无岛上的彼得·潘,可以永远活在臆想的年龄和世界里。这是一种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更不可违抗的,是社会法则。这段时间,"李某某"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年,一直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前后的原因,都与他那不凡的父母有关。随着岁月的叠加,有些人在坎坷辗转地成长,有些人在华丽浮躁地成长。不同的父母,不同的背景,让很多人的命运也不相同,也让很多人误解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4.
人,不可能是永无岛上的彼得·潘,可以永远活在臆想的年龄和世界里。这是一种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更不可违抗的,是社会法则。这段时间,"李××"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年,一直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前后的原因,都与他那不凡的父母有关。随着岁月的叠加,有些人在坎坷辗转地成长,有些人在华丽浮躁地年长。不同的父母,不同的背景,让很多人的命运也不相同,也让很多人误解了这个世界。所谓成长,和年龄无关,和性别无关,和家庭背景无关,只和阅历有关。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成长比年长厚重,奋进比堕落不易。  相似文献   

15.
给我一个岛     
<正>你知道吗?在那个夏天的海洋上,我多希望能够像她一样,拥有一个小小的岛。她的岛实在很小,小到每一个住在岛上的居民都不能不相识,不能不相知。船本来已经离开码头,已经准备驶往另一个更大的岛去了,但是,忽然之间,船头换了方向,又朝小岛驶了回去。我问她为什么?是出了什么事吗?她微微一笑,指着把舵的少年说:"不是啦,是他的哥哥有事找他。"码头上并没有什么人,只看见远远的山路上,有辆摩托  相似文献   

16.
书虫吧     
巴里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灵感来源于孩子巴里喜欢牵着狗漫步在花园中。在那里,他经常遇到三个小男孩:乔治、杰克和彼得,以及他们的保姆。巴里爱给他们讲海岛和仙女的故事。久而久之,巴里和三个男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孩子们的父母也与巴里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经常一同表演巴里创作的剧本,其中就有《彼得和温迪》。巴里出名以后,曾经写信给三个男孩“:读者总问我谁是彼得·潘?而我的回答是:灵感来源于你们。”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他是我的同学吉米·费恩是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创作的一个居…  相似文献   

17.
彼得·潘     
《双语学习》2013,(2):16-17
你也许听说过永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但是你知道这些关于彼得。潘的趣闻吗?詹姆斯·M·巴里先生,一位苏格兰剧作家,在出版于1902年的一本名为《小白鸟》的书中第一次写到彼得·潘。接着他在1904年将彼得·潘写成舞台剧。第一部彼得·潘电影是制作于1924年的一部无声片。沃尔特·迪斯尼在1913年第一次观看舞台剧《彼得·潘》时,还是个小男孩。而当1934年他长成一个小伙子的时候,他看到了彼得·潘的无声电影。从那时起,沃尔特·迪斯尼就产生了制作动画版彼得。潘的念头。迪斯尼的动画版《彼得·潘》第一次公映是在1953年,而且现在仍在上映。  相似文献   

18.
爱的一课     
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这是—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中有A、B两个相邻的小岛。A岛居民都是诚实的人,B岛居民都是骗子。当向他们提问时,A岛居民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而B岛居民给你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一天,一个旅游者独自登上了两岛中的某个岛。他分辨不清这个岛是A岛还是B岛,只知道这个岛上的人既有本岛的居民又有另一岛的来客。他想问岛上的人“这是A岛还是B岛?”却又无法判断被问者给的答案是否正确。此旅游者动脑想了会一儿,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只需问他所遇到的任意一人一句话,就能从对方的回答中准确地断定这里是哪个岛。你能猜出旅游者所问的问题吗?旅游者提…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看到“彼得·潘综合征”这个词的时候,我是一头雾水,不明白这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疾病。而当弄清楚了这病的真正含义后,我又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近年来,一直令国人挠头的“小皇帝”问题吗?然而我不得不佩服把这个词引入中国的人———“彼得·潘”虽然是舶来品,却要比我们本土创造的“小皇帝”更发人深省。“小皇帝”只是近似无奈地描述了现在一些孩子的生活状态,并不足以令人深思———毕竟“小皇帝”大了也许就会成为“有道明君”。而“彼得·潘”却在警示着我们:也许您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虽然家长有时候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