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孤独是拉美文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这孤独有什么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 ?拉美作家怎样解读孤独 ,又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孤独 ,使得拉美文学以锐不可当之势跃居世界文坛的前沿 ?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挖掘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 ,探讨拉美文学与孤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百年孤独》对拉美文化身份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孤独》中孤独家族的一百年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在这一百年的历史追溯中维系着拉美民族身份迫切的探索。在作品中,历史叙述策略、寓意深刻的神话原型、马孔多人独特的魔幻意识等都体现了作者对被压抑被扭曲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解构与重建的迫切意识。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品。研究《百年孤独》,"孤独"无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文章试图从欲望、思维、革命、暴力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以期能剥离笼罩在小说之上的魔幻面纱,揭揭示小说超越时空的"孤独"意蕴。  相似文献   

4.
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部奇书。作品的孤独精神是拉美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社会境况和精神状态的象征,它意味着停滞与倒退,放弃与消遁。文章旨在探讨“孤独”的深层含义及其对历史与现实的借鉴意义。人类要生存,国家民族要进步和发展,都必须战胜“孤独”,团结协作,广泛交流,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在这方面,《百年孤独》以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妙而独特的参照范本。  相似文献   

5.
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运用独特的视角写出拉美人民独特的生存方式。在他厚重的笔墨之下,生活其中的个体在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的荒诞营造出一个完整奇幻的世界。陈忠实从不避讳《白鹿原》的写作时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表下,陈忠实也建构出一个与以往不太相同的世界。这两个拥有不同世界观的作品各自都呈现出有些诡异但依旧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大师小传】杰克·凯鲁亚克,美国现代作家,“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早年他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主要作品有自传性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其中《在路上》已成为20世纪不折不扣的文学经典。【分享经典】读书人语:《孤独旅者》是凯鲁亚克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作为以自述为主要风格的作家,凯鲁亚克在记述了早年的行迹——遍及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遥远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生,必将经历生存与死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均赋予其不同的阐释。拉关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百年孤独》,紧扣“死亡与孤独”这一主题,传递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生命在深受残酷现实的压迫,甚至死亡将至时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领悟到深厚而独特的拉美文化及在其熏陶下人们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8.
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以圣经为原型,建构一个完整的原型象征系统:爱和救赎的原型性主题、U型结构的原型性叙述和人类之母的原型性意象。小说使用U型结构表现主人公人生轨迹的起承转合,纳入富有意蕴的形象群体构成神话氛围,把读者引入小说的核心——隐喻的圣经世界,以求服务于解决灵肉矛盾的永恒主题。黑塞借用圣经中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构建起小说的象征框架,试图为主人公找到战胜虚无的精神宣言,为现代社会找到自我救赎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9.
评论界公认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使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但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还是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白鲸》中使用的《圣经》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透视了麦尔维尔追溯本土文化、关注少数族群文化和伟大的人文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在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归属群体的感悟、对该群体的认知与积极评价,以及对该群体的使命承担。《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的变迁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沉浮,以此映射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上,以作品中人物接受他者文明时身份的迷失与最终回归,反映对归属拉美群体的认知;风格上,扎根本土文明,利用传统信仰与神话传说,以魔幻写就共同历史与现实,表现对归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目的上,以"遗忘"与"孤独"呼吁拉美社会明辨身份、认同群体、团结一致找寻出路,表现对归属群体的使命承担。  相似文献   

11.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作者将神话传说、宗教典故、原始习俗结合起来,让现实与幻觉交相辉映,从而构成了一个似幻似真、色彩斑斓的文本系统。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神话体系、小说中所显现的种族记忆以及形成人物恐惧与孤独感的缘由与实质三个方面予以考察,可对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和马贡多镇的毁灭作出一种别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天堂》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叙事宏大,充满圣经母题。本论文从场景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原型和主题原型等四个方面剖析解读《天堂》丰富的圣经原型和意象;并结合美国历史文化传统分析,指出以肤色深浅决定一切,隔绝封闭是不可能构建天堂般的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唐四艳 《柳州师专学报》1995,10(4):27-30,54
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中期起盛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文学流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它在主题、手法方面起了楷模作用。末文着重探讨孤独的成因,表达孤齄的方式和意图,以透视马尔克斯所表现的拉美人民团结向上、渴望理解的情绪。记住过去,以更好地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典性文本,《十二个》的政治革命主题已为学界所公认。立足于当下的文化语境,可以从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出文本的另一个颇具现代性的主题——情欲之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性与革命的纠缠构筑了《十二个》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  相似文献   

16.
庐山脚下的康王谷,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在陶渊明之前就产生了躲避战乱的文化,由此成为《桃花源记》的原型,并在此后的历史中不断积累着相同主题的文化。这一点对了解《桃花源记》的深刻含义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诗篇》始终贯穿着救赎的主题。这种救赎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给予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压力下经常感到无奈、孤独、麻木的人们很好的启示。作品的救赎主题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尝试用宗教情感来拯救人心,用爱心来实现对人心的救赎,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人们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楚地巫文化中"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祭仪中的性别搭配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娱神方式。屈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产生于楚地的巫文化,与这种娱神方式密切相关,可以称之为性恋原型。性恋原型在与祭歌关系密切的《九歌》中表现为潜在的性恋结构模式及哀伤的情感取向,这种结构模式和情感取向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离骚》,以及《九章》部分作品的情感表达甚至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原型的运用,使建构于楚文化的屈骚之"发愤以抒情"具有"同时用千万人的声音说话"的强大召唤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想象丰富、构思奇妙,通过描写马贡多人孤独的精神世界成功地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作者立足于拉美本土的现实生活,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荒诞离奇、扑朔迷离的世界,使小说虚实相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性文化中不具有两性战争的原型,在历史长河中记录的都是男权性奴役的情景.海派小说也不例外,男权性奴役仍然是两性关系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实际的两性战争中,女性的报复貌似指向男性,却更多地指向女性,而男性报复落点在社会,却总使女性首当其冲地毁灭掉.《退职夫人自传》堪称现代家庭暴力文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