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科技资讯     
《科技风》2011,(15):1-6
美首次证实细菌丝网具有导电性本报讯(记者刘霞)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发现,硫还原泥土杆菌体内的微生物纳米线(菌丝网)能长距离地传导电子。最新发现有望彻底改变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学,让科学家研制出更便宜且无毒的纳米材料,以便制造生物传感器和能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固体电子设备。领导该研究的马萨诸  相似文献   

2.
《金秋科苑》2010,(17):8-8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智慧生命搜寻计划协会天文学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曾在目前召开的SETIcon讨论大会上表示,他利用德雷克公式推算后发现,人类不会花太长的时间就能找到外星讯号,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或者25年内就能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迹象。目前,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正在建造一部艾伦望远镜,预计该望远镜数组将于2015年开始完全运行,它能够扫描数十万颗恒星,并有效探测外星生物的讯号。  相似文献   

3.
法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光合细菌,在其有机体内.该细菌能控制矿物质(钙、镁、钡和锶的碳酸盐)的形成。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型生物矿化作用的存在,但其机制现在仍然未知。  相似文献   

4.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人们可能对花园里的蜗牛并不抱太多的期望,但事实上这些小家伙却能成为“活电池”!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的埃维耿尼一卡兹(Evgeny Katz)和他带领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将一个生物燃料电池植入一个蜗牛体内,使它在生命残留的几个月里产生电能。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11,(1):12-13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期报道,瑞典和西班牙科学家使用转基因酵母细胞制造出了能够互相交流的“生物电路”。未来,科学家有望使用人体细胞构建出更复杂的系统,来检测人体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老鼠身体内产生的一种分子——腺嘌呤核苷受体能对大分子进入大脑进行控制,当腺嘌呤核苷受体在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上被激活时,就会建立起一个进入血脑屏障的通道。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大众科技》2010,(12):6-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期报道,美国研究人员精确地揭示了二钌富瓦烯(fulvalene diruthenium)分子的工作原理。1996年被科学家发现的这种物质可按需存储和释放热能。研究人员表示,新研究有助于科学家发现和设计出比该物质更便宜的替代品,从而研发出可存储和释放热能而不是电能的电池。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德文版《应用化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8.
吕晓洋 《今日科苑》2011,(19):131-131
<正>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6日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纳米隧道电穿孔"的新技术,或称为NEP。利用其给细胞注射基因治疗药剂时,不用针头,而是用电脉冲通过微小的纳米隧道,几毫秒内就能把精确剂量的治疗用生物  相似文献   

9.
可用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制造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技网讯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具有卓越导电性能的凝胶,其制作工序简单且快捷,并且可以使用喷墨打印机将其打印在其他物体的表面。科学家们表示,这种凝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用于制造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等。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I0002-I0002
科学家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内找到了这种新的细胞类型,有助研制传染病疫苗。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类型,新发现有望让科学家研发出新药和疫苗,强化身体免疫系统针对特定可传染病菌的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1.
据美国生活科学家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味觉,你的舌头或许能品尝到钙的味道。科学家表示,至少老鼠可以品尝到钙的味道。不过,人类和老鼠共享许多同样的基因,此新发现表明人类或许也有这种味觉。  相似文献   

12.
捕菌网     
最新的研究发现,人体细胞能自制捕获细菌的网以阻止病原体入侵。 处于人类免疫系统和外来细菌战斗前线的是嗜中性粒细胞,它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白细胞。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该细胞的重要性——它能摧毁入侵病原体。但是最近科学家才发现它摧毁病原体的秘密武器:捕菌网——由酶和DNA组成的嗜中性粒细胞外捕获网。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传染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发现这些网能弹射出死亡或即将死亡的嗜中性粒细胞,去俘获、削弱并最终杀死细菌(图中的桔色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是一种饮食特化的动物,它们基本上只对竹子感兴趣。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大熊猫的排泄物发现,人人喜爱的大熊猫可能会帮助人们发明出清洁的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1,(20)
(中国科技网讯)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在活的生物体体内对血液干细胞进行基因修改,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西班牙维哥大学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种高灵敏的测试技术,能在疾病最初期就查出相关信号。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27日的《自然·材料》上。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I0003-I0003
线粒体就像生物体内的电池,为几乎所有细胞供应能量,而支持这一供能过程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个谜。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0日(北京时间)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研究人员通过查阅人类基因组项目数据库资料并结合实验分析,终于发现了驱动线粒体钙通道机制的关键蛋白。该发现发表在6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时代》2008,(12):29-29
大肠杆菌由于能引起腹泻甚至让人丧命而名声不佳。但是现在,美国加州圣卡洛斯市LS9公司的科学家准备给这种细菌一个正名的机会——经过基因改造后,用它们制造生物柴油。“这种燃料用起来与用石油提炼的柴油没有任何区别。”LS9的资深主管格雷格&#183;派尔说(见本刊2008年5月号《细菌炼油厂》一文)。  相似文献   

18.
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3位在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少读者就产生了误解,以为“看清”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这3位科学家的功劳,其实,当代科学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继承性,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当常见,任何一位科学家取得的突出成就都包含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拿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生于1938年)来说吧,他今年获奖的理由是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其实,核磁共振技术半个多世纪前就诞生了。50多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  相似文献   

19.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夷  木易  益鸣  金铃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4):248-251,289,295
阿尔法磁谱仪(AMS)成功升空中美等国合作探索宇宙奥秘本刊讯由中国和美国等国科学家共同研制的宇宙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于1998年6月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宇航中心被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阿尔法磁谱仪,即AMS(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重3吨,是人类第一次送入宇宙空间的一个大型磁谱仪,计划运行10天,在太空进行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探测,属于世界高能物理基础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实验,这项国际科研计划是人类跨世纪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瑞士、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