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维的训练中形成。“激疑”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激疑”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有疑问,即“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进入“受激发的状态”,才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激疑”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功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个答案,比较思辨,得…  相似文献   

2.
宋长江 《成才之路》2012,(33):35-35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事实上,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存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质疑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且,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一、创设情境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上课可从玩、趣、疑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玩”能唤起学生热烈的情绪“;趣”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唤起学习动机“;疑”能激起思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就会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二、精心设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5.
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刘念 《今日教育》2010,(5):57-57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提问,但究竟怎么问,问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思维,是对学习活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增强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法及重难点安排,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8.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把入门钥匙。 (一)启发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质上就是教学中定向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抓住在学习过程中的“愤、悱”之时,教师巧妙地“投石”,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启发问的目的就是打破学生头脑中  相似文献   

9.
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宁一中赵芳规○中学语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  相似文献   

10.
赵玉柱 《中学生物学》2009,25(11):21-2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激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激发他们积极思维,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学习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搞好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设疑是教师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可以克服“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从而能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课堂设疑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任何设疑都具有上述作用,要使课堂设疑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也得讲究一些设疑的艺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质疑——顾名思义就是提出疑问。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难点、要点、观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更是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质疑,引导学生释疑突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质疑可激发学生兴趣,使文章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运用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大致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设疑探究法 “疑”就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疑置疑;在学生的头脑中摆设矛盾,激发他们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它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抵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 “疑”设得好、设得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积极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求异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疑,疑则有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本文试以地理教学为例论述设疑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这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但是教学的实践证明,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法,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波澜,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器官遭到抑制。那么如何运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6.
“问题情境”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点拨学生思维 ,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设疑点拨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实践证明 ,好的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创造“愤”和“悱”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也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启动创新的闸门 ,触发想象与思考 ,使其求知欲及聪明才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 ,从而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讲《归去来兮辞》 ,教师设疑启发 :作者为什么要辞官 ?作者以平淡质朴的语…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9.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甚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尤为重要。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愈强,学习兴趣就愈浓厚。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