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晋是玄言诗流行的时期。玄言诗因以枯燥的说理代替形象的塑造,辞雕旨虚而日益遭到遗弃。东晋诗人将山水诗引入玄言诗中,清新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玄远虚灵的意境使诗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逐渐增多与玄言成分逐渐减少,山水诗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是魏酱诗坛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个体对玄言诗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玄言诗在诗学上的作用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是东晋诗歌的主流,从诗史来看,这是对魏晋以来以玄理入诗的这种非主流诗学的发展的结果。两晋以来玄学的发展,特别是东晋时期玄佛合流,对玄言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言诗学也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对这一诗史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玄言诗学的基本内涵,理清两晋诗歌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4.
刘俊凤 《考试周刊》2008,(8):140-142
中国诗歌历来缘情言志,玄言诗以其浓厚的说理特点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因此也难以得到研究者的赏识.后人往往根据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1]的特征及由此引起的在文学史上的非主流地位而忽视它应有的价值,对它研究颇少,表现在对其义界的研究上,就比较简单.文章梳理自南朝以来对玄言诗义界的研究观点,结合玄言诗本身,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得出玄言诗的义界,将玄言诗定义为:玄言诗是用玄学义理和玄学思想方法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5.
对东晋玄言诗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玄言诗历来评价不高,对其研究也不够,一般认为只是清淡雅士的押韵语录。作者从玄言诗的产生,玄言诗的表现风格,玄言诗反映的主题,玄言诗的艺术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玄言诗的流行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危机,而是向成熟转变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晋宋诗玄融摄之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对诗歌的影响可上推至魏晋之际玄学初起之时。就其影响的深浅,可将此部分诗歌分为玄言诗与玄理诗两个发展阶段。玄言诗以其纯粹演理的功能而大昌于两晋玄坛。晋宋之际,玄理诗则是以其自传精神而展现出诗歌艺术所具有的韵味美感。由玄言诗而玄理诗,从而为诗歌融摄玄学寻找到了最为完美的契合方式。玄理诗的孕育,至陶、谢而臻于成熟,并以其诗玄融摄的手法影响到后来山水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7.
陶诗和玄言诗联系密切,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玄言诗中已经潜藏着田园诗的题材因子,陶渊明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玄言诗并非都是抽象说理,好的玄言诗也能表现一定的辞趣,陶诗在这方面显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三、陶诗与玄言诗在语言上都不假雕饰,二者在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山水诗是玄言诗的产儿.那田园诗也同样是玄言诗的爱子。说山水与田园同出一源而两水分流,这并不是难以置信的梦呓。  相似文献   

8.
很多学者认为,晋宋之际,殷仲文、谢混用山水改变了玄言,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们的确对玄言诗风的转移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从山水的角度.实际上,殷、谢的诗歌恢复了对华美、意趣的追求,直接继承了建安、太康诗风,从而引导了元嘉诗人抛弃玄言诗风,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郭璞诗歌与玄言诗既相契合又相背离,在二者的关系上,历史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东晋士族以"玄"为审美标准,将郭璞视为玄言诗的早期代表,刘宋时期的檀道鸾作《续晋阳秋》时沿袭了这一观点;齐梁以降,钟嵘受新的审美思潮影响,并结合自身的人生际遇,在《诗品》中将郭璞诗风看作对玄言诗风的反拨。因此,要正确理解郭璞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不但应该结合郭璞诗歌的创作实际进行考查,同时也应将其置于文学接受的视野之下,历史地予以看待。  相似文献   

11.
张薇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12-13,25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对谢灵运山水诗影响最大的是汉魏西晋诗歌和东晋玄言诗。但汉魏西晋诗歌和东晋玄言诗怎样促成山水诗体的形成 ,谢诗与玄言诗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谢灵运在山水诗形成阶段有哪些杰出贡献 ,这些问题还有待学术界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文章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对客观公正地评价谢灵运的历史地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东晋是充满哲理与玄思的时代,在当时的文学创作领域中,玄言诗流行诗坛近百年,这种诗歌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大多从抽象的玄思入手来阐释玄虚的哲理,缺乏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在艺术上也不注重对感性形象进行直观描绘,景情理游离,语意晦涩,破坏了诗歌以艺术形象为表现手段的本质特征,不符合人们对诗歌美感的要求,因此缺乏感染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魏晋到刘宋,玄言诗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东晋中兴,刘宋衰落的基本态势,期间山水诗伴随着玄言而来,以玄理性抒情的形态存在与酝酿了近百年后,最终取代了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田园与诗人得意忘象的玄思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水、田园诗在精神上继承和演化了玄言诗,实现了诗歌玄言的诗化,使得淡乎寡味的玄理诗歌创作最后又回到了抒情的传统方式上。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诗歌缘情的传统,玄言诗表现出浓郁的说理意味,这使得原本形象鲜活、情感动人的诗歌变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后人多批评玄言诗缺乏审美品格,认为它以说理为主,中断了诗歌的抒情传统。其实从魏晋诗人的情感心理、以玄学思想表达现实情感的方法等方面,我们皆可发现玄言诗也有独特的言情功能,它所表达的情是“畅理”后获得的“高情”。  相似文献   

16.
张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5-128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价值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到诗歌意境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意境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四诗品》对24种表象不同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的阐释确立了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南朝时期并没有“玄言诗”的名字,“玄言诗”的概念是今人提出的。结合南朝人的论述不难看出,所谓玄言诗其实就是南朝人所说的受了玄学之风不良影响的诗。不过,南朝人所指的不良影响包括思想趋向、作品基调、辞采和词趣四个方面,而当下的研究却并未完全据此立论,往往脱离南朝人的评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魏晋诗歌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然后名之日“玄言诗”,并据此为他们的玄言诗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研究者所面对的作品互不相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齐宋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沈玉成先生《谢灵运评传》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又否定了玄言诗。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在玄言家的心目中,山水本来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玄言诗中出现一点山水描写也并不罕见。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谢灵运的叔父谢混在这一转变中曾经作出过贡献,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变革,并使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的,则是谢灵运。”这里。不仅指出了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而且充分肯定了谢灵运的贡献和功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国诗歌意境理论,阐述了诗歌意境的涵义,分折诗歌意境的要素即情趣和意象,并着重探讨在诗歌创作中创造意境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