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悲剧<雷雨>中,作者却描写了十分丰富的"笑",本文认为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本文意在通过对<雷雨>中不同人物的"笑"进行归类、比较,进而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塑造,为我们解读<雷雨>打开一扇别样的窗户.  相似文献   

3.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历险故事姊妹篇".该文对比了两部历险记,认为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其实是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即作者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两个人物是"合二为一"的,由此也能发掘出两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存在着从"自度"到"度他"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 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6.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刘基重要著作<郁离子>书名的原有解释"所谓郁离,即文明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之人能用其言,则可达到文明之治"入手,分析其错误及错误产生原因,导致的结果,并从<郁离子>文本出发,分析<郁离子>人物命名特点,得出命名与人物行为、命运相一致的规律,由此分析郁离子人物形象特点,把郁离子的行为、命运特点结合郁离本身的事实,从而得出郁离子应该是"郁离乃气郁而遁避"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诸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花园>中的范尼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认为简·奥斯丁是个具有浓厚"灰姑娘"情结的作家.奥斯丁善用灰姑娘故事来处理人物的婚姻爱情,旨在提高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是奥斯丁强烈的道德观与教育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富有天才特质的创作,丁玲在小说中建立了一个空前膨胀的、陌生化的"女性自我",和当时以及以前所有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有所区别,从而发出了一个时代最为偏激深刻的声音,但是由于时代以及创作者本身的转型,这种精卫填海似的决绝的女性形象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0.
"瘫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所反映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揭示19世纪都柏林狭隘瘫痪的社会现实,和此种社会环境对都柏林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现主题,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部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剖析和展现,使"瘫痪"主题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更深入细致的表现.<痛苦的往事>中主人公达菲先生是小说集中都柏林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这一人物进行剖析,并从他所代表的成年都柏林人的精神生活入手,来解读和分析小说集主题"瘫痪",进一步展现"瘫痪"在人物内在精神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边城》作者把对循环变迁的季节时令的描写看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原则.有意识地运用冷热意象作为小说布局结构的手法,运用四季的变迁和热与冷的交替构建起一种时间性结构。  相似文献   

12.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教学内容应坚决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 ,教学方式应确实突破传统的模式 ,重点研究和解决学生在学习邓小平理论遇到的难点或热点问题 ,争取把它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短信文学经历了由热到冷的急剧变化。大众的热情参与、市场利益的诱导和民间情绪的抒发使其升温迅速;同时,其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单一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缺失,难以让人对短信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和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5.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优势竞赛论”引起翻译界广泛的争议。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审视优势竞赛论,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旨趣:都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都主张译者要顺应翻译生态环境;都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适应并作出选择的过程,所遵循的法煲lj都是适者生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冷热媒介的角度对教学中常见的媒介进行分析归类,提出了教学中使用的媒介是一个冷热转换,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冷热教学媒介的有效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教学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9月 2 2日至 9月 2 4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传统文学的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 ,为传统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宏观上传统德治可以区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而学术界在理论的层面上的研究比较多,实践层面上的研究则较欠缺。但从实践的层面上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德治问题研究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对传统德治问题的研究比较全面,从而更好地利用传统德治资源,以作为我们今天国家治理的借鉴。“孝”是其实践的一个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探索”教学模式的“重演”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探究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否让学生亲历或"重演"人类科学发展史过程中关键性、突破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人类探究经典物理学的进程与人类物理概念的学习进程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学习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重演"着人类探索物理的过程,从而提出基于"重演"论的"科学史一探索"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怀旧在90 年代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共同爱好, 成为流行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思潮。各种文体的怀旧文本成为90 年代文坛的热点,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则以其“永不庸俗”的时尚叙事成为了怀旧文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