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7月27日,约翰内斯堡的一条小河边,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著名新闻记者凯文&;#183;卡特,将一根橡皮管连到排气筒上,自己坐在车内,结束了年仅34岁的生命。他以反映苏丹大饥荒的照片《饥饿的女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这幅照片电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人们指责他不从人道主义出发去拯救饥饿垂死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王建丽 《新闻窗》2012,(3):87-87
一、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新闻事实面前,记者首先是记录者,是如实反映社会事件的发生,还是应该参与进去,以人道主义精神避免悲剧的发生?无论是在新闻界还是在普通人群中,这个争论从来没有中断过。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震惊世界的凯文·卡特自杀案。1993年,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下的《饥饿的苏丹》震撼人心,并因此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照片中是一个跪倒在地的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即将饿死,女孩后方不远处是一只硕大的秃鹰,等候猎食女孩。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给予非洲苦难人民巨大的同情和怜悯的同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我是谁     
14年前一个夜晚,凯文·卡特在汽车里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自由摄影记者,至今仍为人所传道的重要原因是他的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记录了一名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记者都知道凯文·卡特,他的名作《饥饿的小女孩》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画面上,一只壮实凶猛的秃鹫虎视眈眈,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奄奄一息,强烈的对比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但在事后,凯文·卡特受到了指责,社会舆论认为他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为了刺激性效果而置  相似文献   

5.
南非著名新闻摄影家凯文·卡特为了真实再现战乱中百姓的苦难生活,1993年远赴硝烟弥漫的苏丹,在一个叫伊阿德的村庄的一棵大树底下,发现了一个异常瘦弱,饥饿得无法站立的黑人小女孩,蝇虫在她黑小的身躯上乱舞,肮脏不堪、惨不忍睹。卡特选好角度,准备拍摄。忽然天空飞来一只饥饿的老鹰,恶狠狠的盯着女孩,最后停在了皮包骨头的女孩身旁,仿佛随时都会  相似文献   

6.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曾于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一张名为《饥饿的小女孩》的图片,图片上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跪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兀鹰。这张照片让他摘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然而,正因为这张图片,他备受舆论压力和自我良心的谴责,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事件也成了日后众多新闻学院研究"记者职业道德与公众道德如何抉择"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摄影家之死     
狄马 《今传媒》2004,(5):19-20
饥饿的女孩1993年,当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和他的朋友西尔瓦乘坐的直升机降落在苏丹的伊阿德村时,一看见遍地饿殍、成堆的腐肉、蚊虫,卡特便飞快地逃遁,像一只受惊的鹿。这时,卡特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啜泣。视野中,一个小女孩正佝偻着身子向食品发放中心病蛇般地爬行,旁边的大鹰虎  相似文献   

8.
1993年3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反映苏丹人民生活贫困的照片<饥饿的女孩>.因为受众指责凯文·卡特没有首先解救那个可能遭到秃鹰伤害的小女孩,1994年7月,也就是凭借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3个月之后,凯文·卡特自杀身亡.2005年5月10日,福建<东南快报>编发了摄影记者柳涛拍摄的"雨中骑车人摔跤".互联网上攻击柳涛守株待"拍"的帖子铺天盖地.柳涛感受了委屈,摄影记者们感到了困惑.  相似文献   

9.
其实,这一命题的讨论已持续很久了,最有名的是围绕1999年美国一记者拍摄的反映苏丹打饥荒的照片展开的。照片内容是苏丹机场一片荒芜的草地上,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地盯住一个饿得即将倒下的黑孩子。这幅特写照曾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确实吸引住千万观众,很有震撼力,充分反映了苏丹大饥荒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11.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曾与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一张名为《饥饿的小女孩》的照片,照片上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几乎快要昏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老鹰。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幅颇显“大气”的照片,冶金设备“傻、大、黑、粗”的形象在他的镜头里竟然定格成一幅极具审美价值的图画:近乎完美的构图,壮观、宏大的场景,热烈而生机盎然的气氛.4月中旬,北京,这幅以《沸腾的车间》为题的照片以其创作者娴熟的光影技巧吸引了担任评委的京城摄影家们.  相似文献   

13.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15.
难得的瞬间     
在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上,美国著名女子长跑运动员玛丽·德克尔在3000米长跑决赛即将冲向终点夺得金牌的时刻,意外地与竞争对手之一、英籍南非运动员佐拉·巴德相撞,跌倒在跑道上。这一突发性瞬间,被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家大卫·伯耐特摄入了镜头,成为当时整个奥运会的头号新闻。这幅新闻摄影作品在1985年第2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体育一等奖。这幅照片之所以能够成为闻名世界的优秀摄影  相似文献   

16.
侯波同志拍摄的“毛泽东主席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外宾们在一起”,是一张好照片。人们看了这张照片,好像身历其境,亲眼看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庄重而又慈祥的仪容,亲耳听到了三大洲不同肤色的人民的共同语言:紧密团结,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为什么这幅照片能这样强烈地感动人呢? 我想,主要是作者成功地通过一个有限的画面,表达了  相似文献   

17.
1997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幅照片新闻,几个孩子在陈茜阿姨的带领下,围在一个地球仪旁边,聚精会神地寻找着什么,陈茜阿姨俯下身来,亲切地告诉他们:“香港在这里!” 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塔水镇幼儿园开展“了解香港看香港”活动中的一个情景。 这幅照片煞是惹人  相似文献   

18.
一位苏丹小女孩挣扎在去救济所的路上,眼看就要不行了,她瘦弱的身躯甚至连她自己的脑袋都无力撑起。而这时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停在荒野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这顿即将到口的“饭菜”。一位原先并不出名的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苏丹捕捉到了这一让世人为主落泪的瞬间。但是,另一出悲剧也随之发生。 这张集中反映苏丹灾情的照片使凯文·卡特赢得了美国普利策优秀新闻摄影奖。去年5月,卡特登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照片中暴徒正手持匕首,朝着对方猛力刺去,被刺者已惊慌失措,陷入绝境,画面背景里醒目地书写着:“日本社会党浅沼稻次郎氏”等条幅。——这就是获1961年荷兰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最佳新闻照片奖的《浅沼被刺》。这幅照片当时曾轰动世界,至今虽然已过20多年,一眼看去,仍能扣人心弦。这幅新闻照片,雄辩地告诉人们,新闻摄影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广泛地影响读者。有时一篇新闻报道,写上千言万语,还不如一幅照片令人信服和感人至深。因此,当今社会报纸、杂志刊登的新闻照片日益增多。新闻摄影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想在人生之旅留些痕迹。当一个年代与另一个年代擦肩而过时,成功的太阳照耀着他。杨元昌拍过这样一幅照片——一所农舍的门槛上,一位老妪与一位女孩擦肩而过,女孩走向洒满阳光的户外,老妪则坦然走进昏暗。他把这幅照片题为《新旧递嬗》。这幅照片对杨元昌来说,也许含有某些隐喻。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