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诗可以兴”是他们共有的诗学基础,不过梭罗在体验自然后又重新回归尘世,成为有内在精神思想脉络和政治承担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呈现的是“诗可以群”:而陶渊明在认清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无可更改后,他逃离尘世去追求精神上的“洁癖”,他的笔下渐呈“诗可以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中国一千六百年前久负盛名的归隐诗人,亨利·大卫·梭罗则是美国十八世纪超验主义思想代表作家、哲学家。二人虽不同国别,生逢不同时代,但都以隐逸而被誉为千古名士。二人都钟情自然,归隐世外,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就激发了对二者作品的比较文学批评。该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观上的共通点: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的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一千六百年前久负盛名的归隐诗人,亨利·大卫·梭罗则是美国十八世纪超验主义思想代表作家、哲学家。二人虽不同国别,生逢不同时代,但都以隐逸而被誉为千古名士。二人都钟情自然,归隐世外,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就激发了对二者作品的比较文学批评。该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观上的共通点: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的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研究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热爱自然,都“自愿贫穷”,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精神上。他们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他们在追求简单,自由,独立的生活上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们人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对于认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研究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热爱自然,都“自愿贫穷”,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精神上。他们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他们在追求简单,自由,独立的生活上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们人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对于认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而梭罗继承美国超验主义的衣钵,但是他们在扬精神生活抑物质生活层面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是保全并防止人的异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对王给的田园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异有同。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元描写田园风光,风格是真率自然、语淡味浓;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逸致,诗中有画。但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以及他们在政治上受挫后都逃往自然的生活,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都以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语言朴素明畅,意境独特。  相似文献   

10.
梭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他的自然观与爱默生不同,与基督教传统自然观不同。梭罗没有关于自然的系统的哲学言论,他关于自然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作品中。《瓦尔登湖》集中体现了梭罗的自然观,他认为人应该生活得“简单”,故应该亲近自然;在自然中,人才能完成“自我文化”建设;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园田居》,内心经历了苦痛、辗转、挣扎和坚守,最终选择在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了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至死不渝的愿望,为后人敬佩。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有一定的关系,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对他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生活于玄学盛行时期,玄学中尊重个体人格,肯定自然人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他,"自然"成为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他从容地实践着崇尚自然的主张,使得他的生活和诗歌皆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南宋词人黄的渊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词人黄,受崇陶之风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渊明情结。他崇拜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与顺应大化、保素守真、悠然自得的高尚人格,同时,与陶渊明一样,其内心亦有不平静的一面。这是在南宋新的历史条件下,宋人对陶渊明等隐士的隐逸人格做出的时代文化解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17.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虽然不是思想家,但其诗文中展现出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我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自我和谐由三部分组成:淡泊的名利观;“固穷”的贫富观;旷达的生死观。其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建设,都具有许多启示、很好的借鉴作用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陶渊明一生的行为出处。根据陶渊明"原始情结"从形成到释放的过程,陶渊明的人生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情结"的形成奠定期、压抑徘徊期和回归坚守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