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显的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宗法等级、皇权至上、法律工具主义、对个人权利漠视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即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当然,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超 《丹东师专学报》2011,(4):23-25,37
清末,在有关法治的喧嚣声中除了赞美和肯定,也夹杂着着一些谈论法治局限性的声音。清末有关法治局限性的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于中国传统法家法治的批评;另一类是质疑西方法治可能走向只重视法律而忽视个人道德的道路,最终会导致个人道德低下;第三类则是根据西方无政府主义学说,对近代西方法治彻底否定,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法治之路该走向何方,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全球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法治本土化、中国法治的发展之路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孕育出来的是重德轻法的主流思想,由于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以儒家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探讨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意识,有利于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5.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关系方面,则有不同的分析进路和视角。从根本上分析如何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差异而言,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但是,本文则试图从另个新的分析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即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来反思中西法律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本源性的阐释。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则具有重要原因。通过对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就会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法治进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外域法律丈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律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是孤立的,它或多或少要受到其它民族或国家的法律的影响;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从本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传统出发,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外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对于当下法学教育改革转型、推动法学教育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依法治国的提出促进了法学界对法学教育问题的反思,而对法律人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则成为法学教育问题的最终落点。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对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析传统法学教育弊端,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以期在法律实用主义视角下对法学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对培养法律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临床专业医学生法治意识的专业背景、了解法治意识薄弱区域,为今后制定具有针对性课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8—2019年度在读医学生从基本信息、基本法律知识、刑法、民法、法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300份,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60份。结果显示86.3%的学生法治意识薄弱。42.3%的学生无观看法治节目或阅读相关图书、刊物的习惯,92.3%的学生没有使用法律解决纠纷的经验。结论:被研究对象法治意识普遍薄弱,获取知识渠道较少、学习知识主动性欠缺。其中性别可能成为一个危险因素。因此,目前亟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法律教育课程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0.
陈梦竹 《考试周刊》2009,(28):237-237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自然条件、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使东西方法律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从西方法治理论中法之应然与实然的二元对立视角透视“无讼”.可以发现:不同的法律文化有着极为相似的法制机理和社会理想。当代中国应以理性的态度寻求法治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浅析法律移植与法律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移植是法律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且最富成效的发展手段。但由于各国的法律传统、国情、法制现代化的动力等不同,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进行法律移植,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而是他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12.
晚清修律是通过参照域外先进法律文化来完成的.在输入域外法律文化时,清政府优先输入公法文化,再逐步引入私法文化.晚清政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既是为了尽快收回领事裁判权,也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公法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法律发展后进国家实现由传统法治向近代法治转型过程中的普遍做法.  相似文献   

13.
西部区域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法治化,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西部发展多依赖于政策,现有法律也不能适应西部区域发展的切实需要。这就要求加强西部区域发展的法治化建设工作,为西部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无讼,作为中国法文化中的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中.封闭的小农经济、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统治者权力的有限扩张,均是无讼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虽然法治国家的构建已经历了数十年,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也日益提高,但是无讼观念仍根深蒂固,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法律功能的判断.通过对无讼观念传统的产生、发展、体现与存在根源的论述,可以进一步探寻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素养。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已遭到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挑战,改革势在必行.为建立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我们需构筑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国际化观念;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法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确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法学教育目标,并以此为基点设计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国际法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实现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需要相应的全民法律意识。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民众在法律意识现状上呈现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仍存在传统社会特征的差异局面。造成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构建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法律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文化环境因素。同时,这种差异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冲突的增多、城乡认同的长期对立、法律公正难以实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证据能力是某种证据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资格,两大法系对证据能力的属性认识以及具体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其原因在于不同法律文化背景和诉讼模式以及诉讼体制的制约,这种制约使证据能力的国际协调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对于证据能力冲突的解决应当主要依赖于冲突规范,冲突规范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诉讼法院在具体案件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具体的证据能力规则在诉讼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冲突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自由裁量权是法官为实现个案正义而自主作出判断和裁决的权力。自由裁量权是法学理论的重大问题,引起各法学派的关注和不同认识。自由裁量权之出现是针对法律规则的四种缺陷:语言表述模糊不清、规则之间相互冲突、存在空白或漏洞、规则的内容不善良,应从法律精神、维护正义的使命和量刑幅度等方面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20.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刑法体系的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体制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时期,传统型经济模式招致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危机,相继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开始转而寻求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随即被各国决策者政策化、立法化。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牵涉面极广。环境刑法因具备自身的独特功能,作用不客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