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梁栋 《武当》2008,(5):52-52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三昧真参法     
李兆生 《武当》2005,(1):3-5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什么?三昧就是精、气、神。不光是练功、修道,中医治病人,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是元气、精,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中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我们传统的内容里边,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是"炼气还精",这个就是说,是人再造精神。  相似文献   

3.
历来道教或道家,都十分重视“三宝”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和地位,武当山亦不例外。因此,《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以下简称:《修真图》)将“三宝”列于人体的显著位置,即“顶有三宝神天灵,身有三宝精气神”。由图中可见,神宝、天宝、灵宝位于人体头顶部,精、气、神“三宝”则分别列于人体纵向中线的腹部(下丹田)、胸部(中丹田)、脑部泥丸位(上丹田)。然而,我们从现有的三个版本的《修真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5.
“精气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武术历代拳种流派的习武要义。中国武术在“精气神”学说的影响下,无论内在精神还是外在形体都始终贯穿着精、气、神的表现,突出着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和医学理论视野下的“精气神”作为研究的起点,以中国武术的“精气神”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和“攻防意识”的视角来认识“精气神”这一武术范畴下的概念。通过对中国武术“精气神”的研究,力图可以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全新的视角来认知中国武术,从而实现对中国武术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较为全面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武坛有句拳谚曰“上场如猛虎”,这说明“精、气、神”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当前参加武术锻炼的青少年日增,但往往忽视“精气神”的练习。武术运动八法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其中的精神和气质是重要组成部份:如“弓  相似文献   

7.
陈永强 《武当》2005,(8):41-41
历来道教或道家,都十分重视“三宝”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和地位,武当山亦不例外。因此,《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以下简称:《修真图》)将“三宝”列于人体的显著位置,即“顶有三宝神天灵,身有三宝精气神”。由图中可见,神宝、天宝、灵宝位于人体头顶部,精、气、神“三宝”则分别列于人体纵向中线的腹部(下丹田)、胸部(中丹田)、脑部泥丸位(上丹田)。然而,我们从现有的三个版本的《修真图》中却发现,不仅“三宝”的名称不对,而且其排列顺序亦有误差。本文试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寡以养生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元、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而精亏、气虚、神弱则是疾病与衰老的标志。因此,重视保养精、气、神,既是健康长寿的诀窍,也是一种良好的养生方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来保养精、气、神呢?  相似文献   

9.
精气神是“气”物质内部结构在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方面的倾向性表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精、气、神三者,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所以古人有云: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义云:“精满、气足、神旺。”丹家修炼里有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说。  相似文献   

10.
勾继锋 《健身科学》2010,(11):22-23
祖国医学养生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气神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即精气)、生理活动的动能及其表现于外在的身心现象,是人的生命现象产生及其生理变化的根本。“寿命修短,全系精气神之盈亏”。因此古今练功家及养生家同样无不重视精气神的练养。  相似文献   

11.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理论入手,以武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武术发展的涵义和特征,从历史观、整体观、发展观探讨武术发展的战略原则.武术发展是正向的武术运动演变,是一个从古至今向未来延伸的武术运动成长过程.武术发展包括武术作为发展主体的自身发展,以及武术发展所形成的武术文化状态及其演进.武术发展具有社会必然性、历史进步性、需求目的性与内容多元性,武术发展是人的发展.武术发展战略原则需要遵循全局整体观原则、争取和保持主动权原则、目标与手段互动协调原则、间接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北京奥运与武术国际化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化形态学理论,分析认为西方文化正在由工业文化向后工业文化转型,表现为人们在价值上重新重视情感和整体的价值,追求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武术是和谐思想的典范,北京奥运会将促进西方国家由工业文化向后工业文化的转型,这一文化转型将加速武术国际化的进程,同时武术也要充分利用北京奥运这一契机,早日实现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生存引发着一场文化革命,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魅力,也让新兴领域孕育发展机遇。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如何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进行思考。研究认为: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传统武术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传统武术,打造文化品牌;利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武术的文化业态,使得传统武术走进大众文化生活;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拓展传统武术的呈现与接受方式。所以,用科技助推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将会为古老的民族文化遗存注入青春活力,使之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竞技武术发展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云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497-498,514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举行,中国竞技武术有望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然而,在这种兴旺发达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武术发展所面临的尴尬与危机,特别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环境下,竞技武术的发展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竞技武术要如何发展,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这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中国武术文化必将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08-2011年国外武术研究多以武术对人体的健康促进研究为主,其成果多见于运动医学类杂志。国外研究学者均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就武术的健身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证。从武术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太极拳对各疾病人群的生理机理恢复、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对中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研究进行综述,为武术的健身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国外研究学者也就武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健身功效提出了质疑,为日后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武术的健身价值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别的研究学者的关注,武术的健身功效也在不同人群、不同病理中得到了证实。进一步探究与挖掘武术健身价值能够推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在研究展望中指出,武术的健康促进研究仅仅是武术研究的冰山一角,作为承载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其研究价值绝不仅限于此,21世纪的世界文化呈现出既多元又趋同,既独立又共识,既冲突对立又和谐并存的交汇融合趋势。堪称中国文化代表的武术,其文化属性、艺术属性以及体育属性都值得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全方位、多维度的视角来研究,为我国武术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18.
论书法艺术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视角审视书法艺术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认为:武术与书法均注重内涵的"骨力",武术形质的"遒劲"与书法中的"折钗股"异曲同工;武术与书法均遵循均衡、对称、奇正、对比、呼应、比例等形式美的法则;武术与书法均体现气韵生动的节奏美、注重章法的布局及对意境的追求。提出:习武者应注重"武外功"的修养,使武术演练表现出浓郁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进、移植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与多种表演艺术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分析,梳理、整合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演练艺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艺术,是运动员依靠演练作为手段塑造形象并引起观赏者审美反应的活动。运动员通过程式的习得、情感的把握、程式与情感的融合三个阶段来掌握武术套路的动作,创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运动员演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武术对手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物对手、人对手、新对手等视角对武术对手进行了文化透视。认为:武术对手演变为物对手时,其技击指标也转化为物化指标;武术的人对手被悬置,形成了陪练的象征性对手、对练的虚假性对手和单练的想象性对手;武术新对手的产生导致对手自我化和对手生活化倾向。指出:武术对手的虚化形成了矛盾的对手观;对手的文化演变,是武术对暴力的文明化的反映,其文化力源于中国的和平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