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在语文教育研究中一直面临着忽视的境地。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材内蕴的研究。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概念、教材演变、教材美质等三个方面分别对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进行了论述,足以表明我们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的研究长期以来是非常薄弱的。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的研究要求施教者必须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建构,要立足于受教者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既提高智能水平又弘扬人文精神还提升审美境界;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建构,要致力于使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自始至终地形成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观摭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观集中体现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上。它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造成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等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等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形成的弊端,试图切实从美学视野即中国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关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一直错乱的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以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从而有效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与“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  相似文献   

3.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所全力营造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集中地体现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上。它是真正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美学来观照语文教育,并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达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旨归。他的这种探索具体表现为确立"语文教育美学"的主攻方向的大胸怀、力促语文教育"三个维度"的和谐共进的大景观、熔铸语文教育"四种学力"的圆照深识的大眼界,充分彰显了一名学者可贵的职业品格和巨大的理论锐气以及超群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研究。语文教育倾向指的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出现的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发展变化的趋势。这些倾向从最深刻的意义上看,是语文教育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恶性膨胀。它的实质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的程度上会消弭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根本内涵。这些倾向主要表现为语文教育既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又被"非语文化"所消解还被"无效教学"所扼杀。这就需要我们施教者从多方面去认识它、了解它、研究它,以期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形态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形态涵盖“显性的语文教育课程”和“潜在的语文教育课程”两大部类,是赋予受教者在语文中活动的“学习经验的总体”,有多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又常以语言课程形态、文章课程形态和文学课程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的研究在高师院校中文系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活动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语文"能力的研究。这种能力一般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讲话能力四个方面,因而施教者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在磨练"语文"能力上下真功夫,才能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创始于20世界六十年代的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其理论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则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杨道麟教授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是一部语文教育美学的创新力作。该书研究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构建了一个语文教育美学的全新体系,展开了一片宏大的理论视野,表现了一种批判的思想锋芒,演绎了一种热烈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全面的语文教材”的研究.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设置单一,或以“文章作品”为语文教材,或以“文学作品”为语文教材,而严重忽视“话语作品”为语文教材.作为“全面的语文教材”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话语作品的语言教材、文章作品的文章教材、文学作品的文学教材等三大类别.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以婉约柔媚为主体风格,七百年后遵义郑淑昭诗歌的主体风格古朴稳健。但李清照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和郑淑昭诗《梦》却都豪放地梦游于理想世界挥洒笔墨,浪漫无涯,是为别调。究其二人的生活经历,用对比的方法解读此二首异曲同工之妙的诗词,从中可看到她们掩藏在内心深处的别样情怀,其相同的非凡想象和梦境世界,也表现出她们过人的文学才能。  相似文献   

12.
审丑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文课本及其读物所呈现出来的“丑形象”描写进行美学阐释,无疑地有助于提高学生识丑与辨丑的能力,只有通过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不断阅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一方面通过对“丑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分析“丑形象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另一方面从创作学、接受关学和审美本体论等角度出发,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美育价值进行多视角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游”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从庄子的“逍遥游”、“游心”,到晋代陆机的“心游万仞”,再到南朝刘勰的“神与物游”,“游”完成了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最终转换。“游”不仅代表着一种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为审美创造时想像力极其丰富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4.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第一部宣言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思想,它契合了当代生态美学的生存理想。学界对其中的审美、形象等思想已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但对席勒的生态教育思想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这一独特角度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15.
藉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范畴来观照连姆·欧弗莱赫狄的著名短篇小说《春播》。从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语言的“空白”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所具有的含蓄隽永、主旨深远的美学特征以及“空白”在营造小说审美空间和激发读者审美联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德育过程审美文化研究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有丰厚的基础理论,形成一批成熟的部门美学。与大学德育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大学德育学吸收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学德育施行过程中借鉴审美实践,会较好地优化和提升大学德育过程,促进大学德育过程审美化进程,切实保证和提高大学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诗词文章,意境之中有空间、有荡漾,神明里透出幽深,不但传达着作者的生命情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意识。从“空白”论的思想渊源入手,浅析其内在意蕴,及其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并通过分析“空灵”的美学意义,力图探寻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的内在精蕴,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高师院校美学课程教学摭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高师院校美学课程教学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一处境既受制于美学理论本身的“高深”,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叉受制于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引导不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传统美学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领悟能力,结合艺术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要将美学课程教育与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效结合起来,辅以生活情景中的图景描述和分析,利用课程教学的感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理论素养和对美的鉴赏力,进而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