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别样的风景--论当代同性恋小说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性恋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从小说中的同性恋现象着手,大致勾勒了涉及到该现象的古今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过程,着重论述了当代关于同性恋的小说的特征和意义.总体说来,当代女作家描写的女同性恋的小说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意味,而王小波的<似水柔情>从狭义的同性恋文学来说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作品.  相似文献   

2.
女性同性恋现象在新时期小说中有三种改写策略:以姐妹情谊替代肉身出席;以妖魔式建构铺陈有欲无灵的纠缠;以贵族式自恋把同性恋风景虚悬。三种改写策略揭示出女性同性恋现象在当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3.
晚明话本小说繁荣,其中包括同性恋小说。从性描写来看,它属于性爱小说的一部分,但在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上有所缺失。从故事内容来看,它属于世情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晚明社会的人情世态。从体制上来看,部分同性恋小说采用了分回形式,在话本由短篇向中篇的过渡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探讨同性恋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明确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理解,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男作家对男性同性恋现象的书写。五四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成为五四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作家多以对同性恋的描写作为批判社会的立足点,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公开表达。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现象的表现带有女权主义意昧。男作家王小波的《似水柔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同性恋作了理性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性恋小说大致经历了由古典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写法到描述伤心的精神流浪旅程再到"新感官"书写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6.
在晚明男风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白话同性恋小说。中国古代同性恋本是一种歪曲的性取向,加之晚明社会纵欲风气影响,同性恋小说与性欲关系非同一般。但仔细斟酌,小说中不但有"情"存在,而且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情。  相似文献   

7.
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下的同性恋现象的显著共同点以及明显差异,并从文化视角探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历史文化根源以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汉英两种语言出现了许多对"同性恋"的称呼,从其中的一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从词义表现方面看,同性恋词语的称呼经历了从贬义、犯罪、医学科学用语到中性词义的变化。这些词语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认识,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及对同性恋现象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唐·德里罗的一部突破性作品,小说《白噪音》中所展示出的消费异化现象让读者印象深刻,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观点,从学术和消费这两个维度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揭示小说中学术的商品化、强迫性和补偿性消费异化的根源。从消费异化的角度解读小说,也会对认识当代美国的消费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风靡一时,"断背"由此成了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的代名词。在中国当代文坛,写女同性恋的小说不少,但写男同性恋的小说似乎还并不多见,尤其是由女作家来写男同性恋的小说就更不多见了。  相似文献   

11.
不确定性既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认知体验。不确定性既影响着职业指导研究,同时也对职业指导实践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只有不断变革与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帮助职校学生妥善处理好人与职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性别观一直是海明威研究中的关注热点之一。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为依据,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为研究文本,从男女换装、性别角色转换和同性恋欲望三个理论层面,探讨海明威的性别观,得出结论:海明威并非提倡传统性别角色,拥护男性至上;他在短篇小说中描写社会性别的不定性和可变性,是其对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变化和重构的深切关注,是其"双性和谐"理想的表达,这一理想贯穿着海明威的整个写作生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反映东西方同性恋的电影中,从异装癖带来的性倒错、男同性恋世界对社会责任感的逃避姿态、女同性恋世界寻求社会认同的抗争姿态等三个角度,分析其中的同性恋文化,找出同性恋现象变化的轨迹,反观人类情感发展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清代小说禁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毁小说是君主专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与明代相比,清代禁毁小说更是常态化和法制化.然而小说的性质和受众与传统诗文毕竟有别,朝廷或有鉴于此,在申饬禁令之时,不像处置"悖逆"诗文那样严酷.纵观清代,小说之禁令屡申不绝,而小说的编刊也从未有过中断.不过,在朝廷文化专制的高压下,小说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却发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化.论文按时序记叙有清200多年禁毁小说的重要政策举措及其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呈现清代小说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无名氏爱情小说的广泛传播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的传奇鬼怪的文化传统;其次是中国精致、含蓄、哀伤的情感文化传统;复次无名氏的爱情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永远抹不掉的农耕文化心理结构和故事型审美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中存在着诸多的以相同或相近事件为原型的“同题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迥异的面貌。文章从故事情节、文学趣味、细节描写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小说集中先后出现的这类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出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透视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艺术效果提升方面的逐步发展和可喜进步,进而探究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论古代文学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心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常比男主人公的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从男性对女性的普遍认识心理、男子们在家庭方面对自己的性对象的心理和男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红颜知己的心理等视角入手,或许可以解开这一现象的成因之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问卷,对南京大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