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正确认识校本课程概念,明确体育与健康校本程内容开发的重要意义,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对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影响因素、开发资源、开发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各校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卫兵 《考试周刊》2008,(47):121-1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有效学习,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实践危机,提出了以网络校本培训催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走特色化与时尚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之路,以教师共同体为载体推进体育校本课程纵深开发的具体方略,旨在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危机化解与持续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照本宣科讲授式"逐渐向"开放自主合作式"转变,作为必修的非统考的而又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学科毫不例外也加快了改革进程,其目的就是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新人。但目前统编体育教材(人教版)仍然突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结构和运动技术体系,对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体育教材还缺乏校本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存在"毛多肉少""标杆太高"等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还需结合校本实际需求,遵循体育教育原则将"教科书"去粗取精,自主创编适切的体育教材体系,并探究策略予以实践应用,体育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堂是避险教育的主阵地,为避险教育走进校园提供了实践平台。徐州市九里中学根据地域特点,开发了避险体育校本课程,在选择课程内容、确立课程目标、实施模块教学、设计评价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避险体育校本课程实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和避险意识,为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一、"阳光体育"、"校本体育课程"的内涵"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为要求。其内涵就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参加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快乐。是我国为改变"重脑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校本体育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规定的总体框架内,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体育课程资源、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所开发形成的以学校为本  相似文献   

7.
韦振郁 《广西教育》2013,(22):31-32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体育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终身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意识的重要前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重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性质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分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关系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认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内容,传承运动文化,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成为‘文化化’新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应确立逻辑起点,层次目标应具有可检审性和操作性;协调和平衡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需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体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但体育课程对健康功用范围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9.
杨存芳 《考试周刊》2012,(21):91-92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校本教研,因其地域性、本土性、实用性、校本化等特点,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体育健康课校本教材,因为场地器材的因地制宜,身体活动的可操作性,体育文化的本土性、趣味性,将使因经济落后而无法从场地器材及教材资源、人力资源上合理、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对新课标"运动技术"的深层理解1.淡化竞技技术教学体系而不是淡化技术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  相似文献   

11.
佘明东 《教师》2012,(13):92-92
舞龙运动是我国节日庆典等喜庆场合经常进行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新课改又赋予了舞龙运动一片新的天地——学校体育课堂。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通过对民俗舞龙与竞技舞龙研究,把这项运动进行教材化加工改造,开发成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体育校本教材。本文重点通过对提高舞龙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已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潘旭东 《文教资料》2006,(13):209-210
作为实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中介——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其核心在于学校体育课堂课程的实施,因此提出:学校体育课堂课程的实施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变推动为互动,切实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理念;变重视体育教学结果为重视体育教学过程;变以“学科为本”为“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以乡土资源为背景,产生一类能够体现化学生物学科相互融合的校本课程,继而开发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特色课程有显著实践价值。文章以具体事例来寻求体现化学与生物学科相互融合的校本课程模型建构,力求形成"实践——基地——课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和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一、学习与认识新课标四个学习方面之一"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与达成至关重要的载体之一。偏重运动技能的传统教学几乎不考虑学生的"运动参与"。认为"运动参与"可有可无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小学生天生好玩好动,动起来很自然。由于缺  相似文献   

15.
以校本课程概念和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理念为起点,提出拓展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同时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消解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持续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件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学校体育必须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一、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1.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7.
徐小云  钱文杰 《教师》2012,(33):43-43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体育特色化一步步走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有关理论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心理学机制进行研究,阐述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因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在教材建设上更加多样化、灵活化,校本教材的开发意义尤其重大.根据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校本教材建设应该本着"为学生而写,为学生而用"的目的,突出助学意识和助学指向;应该从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贯彻健康性和终身体育意识.校本体育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非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结合,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处理好运动技术与体育健身的关系,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  相似文献   

19.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已不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课堂重新认识。通过体育健康课的实践,我们体会到体育大课堂是适应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形式,它增加了教学时数,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有助于学生技能形成和特长发展,增强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理念。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来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首先从转变学生思想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在不断的运动中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拥有健康体魄、终身体育意识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