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2.
如何打破新闻报道的“老一套”?我谈点粗浅的体会。我初搞新闻报道的时候,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以为写新闻就是写好人好事,人家报道什么,我也跟着写什么。结果稿纸写了一大堆,  相似文献   

3.
李琴  武天敏 《军事记者》2003,(10):15-17
军事新闻报道不拒绝“人情味”,相反,“人情味”增添了军事新闻报道的人文色彩。《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作者,结合自身编辑实践和体会,既在理论层面回答了军事新闻要有“人情味”的原因,又在操作层面回答了怎样写好有人情味的稿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元代的著名散曲作家乔梦符曾说过:“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我想写新闻报道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们阅读一篇新闻报道,总是从头开始的。新闻报道的开头用“行话”来说,就是“导语”。如果导语写得如“凤头”那样美丽俊秀,生动有趣,就会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不看不快”之感。例如,香山饭店座落在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距离天安门二十五公里。据历史记载,饭店所在地原是清朝康熙皇帝郊游、围猎和避暑的行宫故址。园里名胜古迹甚多,每年秋天红叶满山,风景尤其美丽。北京日报在报道这家饭店开业时,导语这样写道:“自然环境和建筑  相似文献   

5.
我是连队一名普通的战土,爱好写新闻报道。参加了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后,懂得了写新闻报道的一点技巧,开始写新闻。去年,11家报刊、电台刊用我写的83篇稿件,并被《西线影视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报道质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去年7月,部队都在抓“双防”(防事故、防案件)  相似文献   

6.
最近,常听到同行流露出泄气的话,说什么“咱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成天东跑西颠,抄抄写写,没干头。”我认为这样说不对。我是山东省博兴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编采人员,今年57周岁。干新闻编采工作已三十多年。有的朋友曾对我说:“你干这一行大半辈子啦,没干够?”我回答:“没够!”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搞新闻报道工作非常有意思。当自己采写的稿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讲究写环境,尤其是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对典型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新闻报道中要不要写环境呢?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人要有现实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安顿一样。”举一反三,联系到新闻写作,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新闻事件一般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更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具体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则可以使报道的事或人真实可信;二则可以使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可读;三则可以使新闻写作“借境”说话。有的新闻中写出典型的环境,尽管  相似文献   

8.
“土记者”采写“大人物”旺苍县委报道组何学元基层通讯员除了采写“本土”新闻之外,能否采写“大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凡是有这样的机会都不轻易放过,先后来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长、省委书记和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  相似文献   

9.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10.
小陈同志: 你来信问怎样锻炼记者的基本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也不能全面回答。现在挑选记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谈谈我的一点体会和感受。记者的任务是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依据是事实。因此说,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事实的新闻报道就没有任何价值。新闻必须真实,这本来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懂得的起码常识,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新闻必须真实这一原则被破坏了。那时候新闻界流传着一种谬论,叫作“事实要服从政治”。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记者说过:只有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7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失败的痛楚。7年前的今天,我和一些想写新闻报道、有所作为的官兵一样,为了“报上有名”、有所建树而朝思暮想,结果不得其法。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也使我对写新闻报道有了一些初浅的感受和体会。记得那是1995年的某一天,当时正值全军广泛开展“四个教育”的热潮。为了把我团开展集中教育的情况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政治部主任让我以此为主线写一篇新…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醉心写作的青年。对新闻报道,自己曾一度眼高手低:不就是写写巴掌大一块既成事实的内容吗? 后来,领导把我抽到政工股搞宣传,我差点要夸口:“开创新闻报道的新局面”。通讯、特写、专访……我夜以继日,见缝扎针地写。3个月投了40多篇“力作”,然而都是石沉大海。年终评比,我们“名落孙山”,我恨不能找个墙缝躲进去。这时,宣  相似文献   

13.
谈会海抓鱼     
“按照领导讲话写消息,根据发言材料改典型”这是会议报道多年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老问题。如何改进报道?请看:按照新闻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性一月言息的要求,会议报道同一般新闻报道一样,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尽可能多地回答受众欲知而不知、求之而未得、想干而无方的问  相似文献   

14.
初做新闻报道工作,往往把精力用在钻研写作技巧上,不注意研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方法不对头,就会走许多弯路,据我自己的体会,起步伊始,要注意“三忌”: 一忌“未会走就学跑”。记得我刚搞新闻报道,看到老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十分羡慕.手痒痒的。于是也拿起笔来,第一次就写了篇三千多字长稿子,是消息还是通讯,自己也弄不清楚,送给老同志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学“乖”了一点,看报纸上登什么,就写什么;別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老同志写诗,自己也  相似文献   

15.
我经常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看到“大家说……”,“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说……”,“贫下中农都说……”一类的话。我怀疑这“大家说”之类的话,并非真是大家的话。过去,我看到有些人受“四人帮”的影响,给报纸写报道,常常是不问本地实际情况如何,一味“紧跟形势”,习惯于“在家画框  相似文献   

16.
杨秀英 《大观周刊》2012,(45):309-309
在我们十八中学校,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最头疼莫过于写作文了。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许多初中生在回答学语文最怕什么的时候,则大多数回答“写作文”,可谓“题未出而叹息,临文卷而汗颜”,往往只见到教师费尽心血,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提不起来。那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怕作文”到“爱写作”?首先,我们就应该找出学生厌烦写作、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的根源,从这里出发,寻找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第二,写人─—刻画新闻人物。 新闻报道写人有自己的特点。在取材上,主要撷取新闻人物中作为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完全真实的事实(信息),不像文学虚构典型人物;在主题表达上,新闻报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回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有着强烈的现时性和政策感。文学则通过典型形象大跨度地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手法上,新闻报道以简练的、生动形象的记实手法,刻画完全真实的新闻人物;文学、历史学写人,则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细致地刻画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这是新闻报道写人的一般特点。 那么,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呢? 首先,…  相似文献   

18.
陈晓洁 《新闻传播》2009,(10):91-91
政务新闻不难写,但要写出彩很难。这是我从事政务新闻报道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如何才能让政务新闻出彩,我认为记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行业的“专家”,在信息的筛选上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在时间上要抢占报道先机。  相似文献   

19.
<正>为深度践行“四力”,扩大新闻报道面,提升报道影响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时代“三农”新闻宣传队伍,山西农民报社连续7年全员住村采访,从社长总编辑到编辑记者全部下乡住在村里,大家睡土炕、吃土饭、干农活、写最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我们把采访点选在田间地头,把编辑部定在农家院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是位离休干部,年已花甲。热爱写些新闻稿件,常主动去“找拾”新闻报道。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多在家中:一是不能及时听到消息;二是不能及时看到文件;三是不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当我听到消息,看到文件,早已时过境迁,机关及基层的通讯员已将突出、典型的重要新闻报道出去了。在此情况下,心情苦恼,是停还是写?思想斗争激烈。最后结论:要坚定意志,树立信心,坚持写下去。我开始采取“找拾”新闻的办法:一是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