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老年孙犁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发表了十本散文集。这些散文大多是回忆往事的散文,在这些回忆过去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坚持"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的信念。通过对童年、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忆,孙犁重视"真"。这"真"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含有对后代青年人的教训性。这就是老年孙犁创作的"教训性散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作家孙犁在晚年将艺术创作的基点落脚于对艺术格调的研究与品评之上,将个人阅读与思考所得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分析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与作家的创作高度,来指导自己晚年创作的语言与心理变化。指出文学作品的语言要能够使人读后感觉值得玩味,并且从中表现出作家"世界民"的眼光和宽厚的心胸。同时,通过其晚年的一系列散文与杂文作品,来分析他是如何利用个人独特的书写特质来提升创作的格调、把握作品格调的高低的。  相似文献   

3.
孙犁在散文创作上追求“避虚就实,情理兼备”。他的写人记事散文重在用生动传神的场面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说理散文都是即事论理,潜移默化;他的抒情散文常以意象寄托情感。孙犁散文的这种文体追求是由他的气质性格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发掘孙犁散文的文体意义,会有助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少一些直露,多一些曲笔;具几分形象,增几分魅力。  相似文献   

4.
孙犁早期的散文形式自由,笔触细腻、优美,呈清新自然之态;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在清新明丽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主观色彩加重。这一时期,孙犁散文多夹叙夹议,议论的成分明显增多,充满人生体验的睿智见解、隽永的哲理、历史的思索,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色彩;孙犁的散文语言修饰而不造作,华美而不浓艳,纯朴自然之态始终如一;这些对当代散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6.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7.
孙犁晚年散文的文体特色主要表现为,在温柔敦厚的外表下书写沉郁沧桑的人生感触。它体现在作家对文体的沿袭与创造“、过来人”的叙事角度以及独特的语言追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元素包括特定地域的语言、历史、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及当地人民的文化性格等多方面内涵。孙犁的散文即包含了大量的冀中地域文化元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了孙犁散文超越时代的恒久的艺术魅力。对孙犁散文的冀中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对孙犁创作的理解,而且对河北地域文化甚至燕赵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崇实”是孙犁主张的散文写作原则,“尚理”是其内容追求,“质胜”是孙犁对散文文体风格的主张,三者互相联系而又从三个不同侧面构成孙犁的散文观,成为他现实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研究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点。其晚年精神世界包括三个方面 :求真与守真 ,知人论世的观世态度 ,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孙犁晚年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古代传统与五四精神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物”是一个哲学范畴,“物质”的概念不能取代它。物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产生物本主义的客观根据。近代物本主义有经济物本主义和技术物本主义两种基本形态,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对我们来说,有似曾相识而并不熟识之感,真正深究起来,对它的形成,结构和特性都不甚清楚。其原因恐怕在于,与形态相对清晰和稳定的其他客体对象不同,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幽涉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结果,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对审美对象的形成及其结构作出大体的描述和界定,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XSL格式化对象规范是W3C的正式建议(W3C Recommendation),通常称其为XSL-FO,XSL-FO定义了许多XML标记,这些标记描述了应如何显示内容.深入研究了如何用XSL-FO来创建可移植文档格式(PDF)文件——XSL-FO最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从法律方法论上看,以三段论为逻辑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小前提建构包括生活事实到法律事实再到证明事实的过程.从生活事实到法律事实的过程形成了诉讼证明的对象.证明对象是法律构成要件所对应的要件事实.证明对象的范围包括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与格动词属于结果动词和转移动词。与格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一形式转变成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时,如果与格动词是隐含向外方向的转移动词,介词用to;如果与格动词不隐含方向或隐含向内的方向的转移动词,用介词for;如果与格动词是结果动词,介词用for。间接宾语加直接宾语与双宾语有区别,文章提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使用与格动词和直接宾语加间接宾语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习惯使用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与格动词属于结果动词和转移动词.与格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一形式转变成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时,如果与格动词是隐含向外方向的转移动词,介词用to;如果与格动词不隐含方向或隐含向内的方向的转移动词,用介词for;如果与格动词是结果动词,介词用for.间接宾语加直接宾语与双宾语有区别,文章提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使用与格动词和直接宾语加间接宾语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习惯使用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学科对象和语料对象。学科对象应以句子为研究基点,任务是找出语法单位结构和功能的规律。语料对象是普通话,语法研究应该区分不同层次的普通话语料。例如,口语和书面语就应该分别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Three experiments examine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nfants acquiring English succeed in mapping novel adjectives, applied ostensively to individual objects, to other objects with the same property (color or texture). Twenty-one-month-old infants were introduced to a target (e.g., a yellow object) and asked to choose between (1) a matching test object (e.g., a different yellow object) and (2) a contrasting test object (e.g., a green object). Infants hearing the target labeled with novel adjectives were more likely than those hearing no novel words to choose the matching test object. Infants also revealed an emerging distinction between novel adjectives and nouns. Finally, infants' expectation regarding the extension of adjectives appears to unfold within the support of a familiar basic-level category. Infants extended novel adjectives to the matching test object when all objects were all drawn from the same basic level category; they failed to do so when the objects were drawn from different basic level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20.
认识对象论     
刘秀萍 《教学与研究》2006,42(10):89-94
在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对象组成的认识结构系统中,目前认识论研究中对认识对象的探讨显得非常滞后。然而,随着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纳入实践活动和认识视野中的对象更加繁杂多样、变化多端,亟待从理论层次上予以抽象、分类和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提供了解决认识对象论的前提和思路,本文以此为根据分析了认识对象的类型,概述了认识对象的特征和功能,初步勾勒出认识对象论研究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