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傅燮诇,是灵寿傅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自幼才思广选,创作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他传世的诗集中五、七言古诗有七十一首,这些诗既有古体诗的一般特征,又体现着近体格律诗出现后古体诗的流变——诗人在创作时故意使用“拗句”使之平仄对仗,同时一部分诗还具有乐府诗的特点.对他的古体诗从体裁角度进行细分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古体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赠王粲     
古体诗也叫古风,与近体诗相对而言。这种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古体诗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内容较少受到形式的限制,呈现出诗歌语言自  相似文献   

3.
唐庆华古体诗作在题材、主旨、情景、理趣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表现功力,他的诗作在保持诗歌传统的同时,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对古体诗歌在现今时代的流变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对彰显民族文学精华,启迪后来才学追求颇有稗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中国古体诗词迫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与中国绘画追求"意趣、气韵生动"二者是异迹而同趣的。文章旨在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古体诗词蕴含的绘画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国古体诗词时,能自觉把绘画理论应用到古体诗词的赏析中去,开辟赏析古体诗词另一境界。  相似文献   

5.
古体诗是古诗词的一种。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古体诗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具体地感受古诗词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就诗论诗,进而丰富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从古体诗的特点入手,结合古诗词教学提出重视体例、划分结构、解读背景、深情朗诵、文本对比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在古体诗的学习中收获古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杜甫在五言古体诗歌创作中,将近体诗的格律运用到古体诗中去,根据情感需要,赋予古体诗新的格调形式,使古体诗音节上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以两句为基本单位去研究它的格律,其五言古体诗格律上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为基本式,即上下两句末两字不看,前四字保持平仄两两相间,上下相对。另一种为连调式,即平仄比例为五五式或四一式。以整个诗篇去研究,则句与句之间也往往遵循一种格调规律。  相似文献   

7.
元稹的古体诗在平仄、用韵、句式、修辞等方面表现出汉魏古诗的特色,具有汉魏古诗的古朴风格.他的古体诗讽谕兴寄与吟写性情并重,题材广泛,一方面开拓了古体诗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唐感伤闲适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明代江西诗人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入声韵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近体诗分为七部。近体诗入声韵混押较少,古体诗较多。古体诗中入声韵相混涉及面广,覆盖到了各摄入声韵。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五言古体诗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汉魏晋宋以及初盛唐时期的五言古体诗,二是中唐至北宋中期的五言古体诗。黄庭坚的五言古体诗,形式体制上变化多样,这体现了他出奇以制胜、因难以见巧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正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体现出了全面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点。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四言古体诗、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杂言古体诗、小令、中调、长调等无所不包;上自西周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作品都有;不同朝代的典型体裁,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品,不同朝代的代表作家,不同作家的代表作品,同一作家不  相似文献   

11.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2.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8.
"谶"本是假托神意兆示人间吉凶的预言;而"纬"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指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与儒学化的方士以神学迷信观念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于"谶"与"纬"曾一度在两汉时期合流,并形成盛极一时的"谶纬"思潮,因而古人往往将纬书称为"谶纬",或单称"谶"。于是后世人们也多将"谶"与"纬"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认为"谶"与"纬"名异实同。本文对"谶"与"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认为"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同中有异,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我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建党八十年之际,江泽民又开创性地总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通过“三个法宝”和“三个代表”的比较,说明二具有同质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