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告诉我们,立论的思想性、说理的透辟性、论辩的逻辑性与行文的生动性,这是新闻评论应有的品格.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实现这些品格的大忌呢?从当前报纸评论工作的实际看,一般不外乎三点,这就是:内容的空泛、形式的俗套、篇幅的冗长.人们常常把它概括成"三忌".下面我们就分别说一说这"三忌".(一)忌空泛所谓空泛,无非指议论的空洞浮泛,这确实是新闻评论的致命伤.许多读者在被问及喜欢报纸上哪一类评论时,几平都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喜读言之有物、思想深邃的短论,针砭现实、议论风生的杂感,而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报纸体系中,党报评论更是灵魂中的精华、旗帜中的方向.党报评论如何适应党报改革而改变自身,并通过改变自身增强党报竞争力,是党报改革大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寻求党报新闻评论改革的对策,首先必须对党报新闻评论所处的境地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报纸的两大文体中,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隐性表达态度,而新闻评论不仅直接传播意见和观点,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有效构建青年类报纸新闻评论的议题,能更好地实现以舆论引导青年的功能。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的评论专版,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形式的兴起与繁荣,并引领中国报纸评论从"杂文"转向"时评"。本文以2012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青年话题"所有新闻评论文章为样本,共77版,508篇。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在媒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传媒界,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集中代表了他们对评论在媒体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邓拓曾从政治上强调评论对于报纸的重要性.他以社论作比说:社论是表明报纸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新态势:报纸评论由专栏化向言论版扩张,网络评论有力拓展言论尺度,评论作者形成"四位一体"格局,原先的评论规格、结构、比重被颠覆,时效性增强,由价值判断转向事实判断、专业判断.未来日报将逐渐消亡,新闻评论整合到网络平台,网络"多媒体评论"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但是,眼下许多报纸的新闻评论官腔十足,老百姓看了不免摇头蹙眉。在新闻评论中引用领导人的话、摘引红头文件的内容不是不可以,但动不动将一些细小的事情抽象成一种理论,老百姓领会不了,评论者的“苦口婆心”就等于放了空炮了。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在舆论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新闻引导水平,就是要提高新闻评论的水平. 综观企业报,对新闻评论都十分重视,有的社长或总编辑亲自撰写重要评论,有的对新闻评论长规划、短安排,形成系列,造成强势,有力配合了企业的中心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评论难写.搞评论在新闻各行中算是一种难事、苦事,又很不容易出成果的事.所以一说搞新闻,大部分人都愿意当记者,而避之写评论.评论为什么这样难呢?因为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是报纸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0.
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报纸评论的地位变迁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命运紧密相连,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喉舌",有过发挥巨大社会影响的辉煌历史,也经历过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之后无可奈何的边缘化时期。九十年代以后,新闻评论虽然已逐渐从此前评论过度政治化所导致的公信力低谷中恢复,但总的  相似文献   

11.
贺小玲 《今传媒》2012,(11):51-53
新闻评论于报纸,譬如新闻节目于电视,是媒体水平和专业精神的体现。在新媒介环境下,报纸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时效性。而媒体对时效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时间性。时间性重于理性,则造成了报纸新闻评论质量整体下降。"青年话题"和"人民时评"分别是《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和评论专栏,通过对它们的调查能管窥报纸新闻评论时效性的现状,也能提醒报纸媒体正确理解时效性,扬长避短,抓住新闻评论的本质意义,树立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12.
刻意求新,首先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每天的报纸都有评论,而且不止是一篇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是很困难的。倘若真有这样的报纸,每天的评论都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那么,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也就成灾了,读者反而无所适从。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并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的政策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是一贯的。这就给新闻评论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既要刻意求新,又不可能“日日新”,或者说,要在明知不可能“日日新”的情况下,每天写出新意来。不承认新闻评论工作者面前有这样一道难题,很难说是懂得了评论工作者的甘苦。事实上,很多评论题目是需要反复去写的。不但节日评论是每年必写的,就是整党、宣传共产主义理想,纠正不正之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等等经常性的  相似文献   

13.
怎样写好广播评论?这是一个新题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很不够。我们认为,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和一般论说文是有区别的,新闻评论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更强烈的时效性。在新闻评论中,广播评论与报纸评论又有区别。只有弄清广播评论同报纸评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广播评论的特点,才能写好评论。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就可以将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实践证明,一个时期的评论选题计划,常常体现着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和宣传步骤,也常常决定着报纸在一个时期内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报纸上信息量增加、新闻新短快广、舆论活跃、版面比较生动活泼和丰富多采,这些都说明了新闻改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新闻改革如果可以区分宏观与微观的话,那来,可以说,过去的报纸微观方面注意多,从宏观方面思考少。直至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报纸没有能摆脱封闭状态,这与新闻改革缺少宏观思考有一定关系。新闻改革的宏观思考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把新闻改革放到经济改革、社会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来考虑,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第一、新闻工作的全面改革要抓住改革新闻报道这个中心环节。第二、新闻报道的改革,要在增强指导性和可读性上下功夫,提高宣传水平. 第三、要按照“新、短、多、广”的要求,多发新闻,发好新闻. 第四、要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第五、要加强评论工作,提高评论水平. 第六、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7.
张力 《新闻窗》2010,(1):68-69
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曾说过:“没有评论的报纸不是一张完整的报纸”,同样道理,电视如果没有评论也不能成其为一套完整的“电视”。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力度,以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闻评论节目一改过去新闻传播“短、平、快”的单一特色,凭借其广度、深度、厚度引领着新闻传播的新走向,而电视评论这种报道形式的生命线正是它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文风亟待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敦安 《传媒》2000,(1):19-19,21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的新闻评论文风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广大读者的要求相比,与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报纸只有在不断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同时,深化新闻评论文风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引导舆论的重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目前而言,新闻评论文风有七个方面问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 一、脱离新闻,不讲时效。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的报道,评论则是及时对报道的重要事实或有新闻价值的当前重大问题、事件的评价和议论。但目前我们报纸中的许多新闻,却没有以新闻报道为依  相似文献   

19.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20.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