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吴伟业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善以诗词言史,故昔人誉之为"诗史"、"词史".近世辄好谈"诗史",而多略其"词史"之心、"词史"之作.本文结合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探讨吴伟业的核心词学意识--"词史"观之生成、发展过程,以及对词创作的影响.词心与史思的结合贯穿于吴伟业词史创作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词纪史,情余于事;以词论史,幽微要眇;词笔与史笔浑然一体等特征.这使得其"词史"之作独具特色,既不同于"诗史"之作,也不同于史乘.  相似文献   

2.
对于吴梅村诗歌的诗史特征,人们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吴梅村作品的诗史特征又与其史官心态密切相关,故研究吴梅村的史官心态,我们就能找到一把读懂他作品的钥匙。吴梅村史官心态的生成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 诗史即以诗笔为史笔,反映历史,针贬时弊。这一文史优良传统既见于杜甫诗中,也见于毛泽东的诗词中。据此,笔者联想所及,杜甫既被尊为诗史于唐;毛泽东当然可以尊为“词史”于今日(词也是诗)。这都是由于杜、毛二翁诗词特质所决定的。就以诗笔为史笔而论,两位不同时代的伟人,先后成为中文学史上璀灿的明珠,他们的作品有如一面广窥巨镜,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的恢宏阔大的社会画面,为中国诗词境界开拓了新天地。杜诗丰涵细腻,感情深沉;毛诗气度超越,情感率真。时  相似文献   

4.
"词史"说自清初被提出后,便一直存在于清代词学中。起初出现于词选序言及词评中。发展到晚清,常州词派从尊体角度出发,认为词也应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词史"意识在部分词人的创作中初露端倪,"词史"概念却并未成形。直到周济借"诗史"概念明确提出"词史"这一具有确切含义的术语,"词史"观念在越来越多的词人创作中得到体现,词史概念基本确立。"词史"观念是在特定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并且是由一种模糊的意识发展成为晚清的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5.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宋人普遍冠以杜诗"诗史"的荣誉称号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杜诗研究的同时,也有部分论者对"诗史"说表达了不满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认为"诗史"一词不足以称赏杜甫的崇高地位,另一种意见则对"诗史"说过于强调"史"的属性而忽视了"诗"的特质表示不满。非"诗史"说的形成与宋人的理性精神、政治斗争带给文人的压力以及指导后学如何更好地学习杜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词是音乐文学,既有文学性又具有音乐性。在词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词的文学性,还要多联系词的音乐性,加强词的音乐性教学;尤其从词的音乐性入手来解释词学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对词史、词作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词能历史地反映时代面貌。北宋词与史的关系比较微妙,但也清晰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一是词的创作时有与党争、战争相关联的线索,但词对历史的抒写是间接的。南宋词与史的关系相对清晰,不少词作与作者生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相关联。南宋初常有感于时事抒写爱国情怀;南宋末常有感于时事寓情于怀古、咏物中;南宋亡,一些伤悼亡国之作已自觉地表现出"词史"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南渡后词史研究中,鲜有涉及那些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作家们。其实解读他们的作品,有助于我们对南渡之后的宋代词学作更新更深的认识。南宋词人王质,便是很好的一例。王质的词作是南宋词作花园里一株恣肆开放的异类,其词作《雪山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别有特色的语言艺术、丰富多样的风格艺术和构思奇妙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0.
苏轼大量以游戏之笔入词,被誉为“为游戏之圣”。其游戏之作共四十一首,占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强。苏轼的戏作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词人,对徽宗时期的御用文人及词作的影响最为明显。苏轼虽然以游戏作词,但决不小看词;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11.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12.
林纾词现存40余阕,主要收录于《冷红斋词剩》其题材内容以爱情、羁愁、咏物、题赠为主;艺术风格以凄艳婉转、善用白描、音律协婉为主要特色。论词学思想渊源,则与其师从张景祁、谢章铤的经历密不可分,前袭张氏推崇姜张,注重审音协律,后绍谢氏重视音律、主张性情,师法前人又能自成一体,在清代闽词中体现出别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陈亮在文学上以慷慨的抗金政治词名世,历来研究者受政治环境及传统观念影响也将研究目光更多集中在了陈亮的这一部分词作上。但陈亮词作中数量最多且艺术成就最高的却是他的咏物词,这一点为历来研究者所忽视。正确分析评价其咏物词,有利于对陈亮整体作品及南宋中前期的咏物词创作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肖阳   《培训与研究》2010,27(6):12-14,29
姜白石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泽被深远,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文章从其词中诸多饱蕴感情色彩的意象入手,在把握"清空"特点的同时,对其文化成因、心理渊源、社会背景、人文思潮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并阐析词作背后深蕴的创作心理,探索特定的生活境遇和复杂的人生态度对作品的影响,从而对白石在两宋词坛上的地位作出进一步的观照。希求以形而上的理性思索穿透文本,直窥词人高迥的精神面貌和深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清真词向以精工富丽著称有关.其实,清真词也善于白描,表现在言情体物之真切自然、情景交融,有的还在写实中兼有比兴象征的意味,有的则在叙事中运用白描为人物作传神的描摹.这些白描不仅出现在那些通体白描的词中,也出现于诸多精工富丽的作品.总的来说,北宋词更重白描,南宋词更多精工锻炼,在宋词由白描向精工的转变过程中,清真词起到了由北开南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词学多借鉴诗学,体现了向诗学靠拢的意识,清词也是如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晚清四家之一的朱祖谋。朱祖谋所处的晚清之世,风起云涌,内忧外患,国事频仍,再加上其性情骨鲠,又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因此,其词自觉地对杜诗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以词当史,或感伤戊戌变法,或忧愤庚子之变,或寄寓遗民哀思,委婉曲折而深刻细腻地抒写个人之悲与家国之痛,成为晚清民初词坛上的最强音。朱祖谋之词,既是对周济"词亦有史"理论主张的呼应与实践,也是对杜诗精神的师承与弘扬,体现了词史与诗史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以“境界”说和“体演进论”的基本观点来审视两宋词,形成他重视五代、北宋词而轻视、基本上否定南宋词的艺术偏见。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宋均届词体发展的辉煌时代,但是词在北宋,由小令向长调演变,艺术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典范;而南宋词在吸收北宋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化、典雅化,风格趋向多元化,词境更深邃,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两宋词的词作数量、代表作家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词史提供“新的东西”等方面综合考察.南宋词高于北宋词。  相似文献   

18.
吴梅村词学思想的要素有:词人需学识和才华兼备;倾慕秦观、柳永词风,以“巧构”为尚;推赏陆游词的萧散不拘,因时而变的创作观念。梅村早期词绮艳纤巧,因袭时风,但在语言和造境上却不乏巧构;甲中国变之后的词作,多“悲歌饨傺之响”,以吞吐顿挫的笔法出之,词境沉郁阔大。梅村词在易代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心理层面上是为了表达其政治态度,用词这一适于寄寓言外之意的文体诉说其经历明清易代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19.
唐圭璋先生一生致力于钻研词学,他的词学思想既发轫于前人,又独有创新,归纳如下:一方面,词的创作旨法上,主张雅、婉、厚、亮,注重词的谋篇布局、用词下字,强调词作的真情实感以及音乐性;另一方面,词学研究方法上,重视运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文献意识很强,主张品读优秀的选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