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拙 《华夏文化》2004,(2):25-2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法学派在欧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理想类型”的理论。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使他在社会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等论著。韦伯关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中国首届詹姆斯·乔伊斯国际学术研计会胜利召开今年7月5日至9日,近百名研究詹姆斯·乔伊斯的中外学者、海内外翻译家和出版家云集北京、天津,参加了中国首届詹姆斯·乔伊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乔伊斯是爱尔兰著名现代派小说家,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审校者说明—— 《在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教士——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一文,写的是大卫·克罗克 特·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 1884—1962)在中国四川的人类学活动以及他作为教 士的某些活动情况。美国人葛维汉虽然是教士,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学术方面。他于1911年 来华,1913年抵川,直到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退休返国.其间除短期回国述职和 进修之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38年,而其中36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其间曾任华西协和大 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兼文化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学者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我们有幸结识了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教授。林先生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并兼任东吴大学教授。他致力于中国经学史、思想史及文献学研究已长达二十余年,尤以对中国经济学史特别是清代的经学研究引人注目,享誉海内外学界。笔者亦侧身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之列,与他的研究方向相近,作为学术研究上的同行与同道,曾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秦一种学理的儒学成为西汉官方意识形态,是战国以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学术、政治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栽体知识分子等都经历了适应性的变迁,其中,意识形态的探索一直是核心。  相似文献   

6.
<正>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西洋现代知识体系对中国传统学术形成巨大挑战,政治学、政治思想等学科都来自西方,"中国政治思想"更不见于中国传统学术之林,学人必须经历艰苦卓绝的探索方有成绩。萧公权(1897-1981)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则更有其独特的治学路径。这首先表现在他身具西洋政治哲学的个人学术优长,以及他对当时有关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现状的清醒认识,集中表现在他的治学实践之中。他对中国政治思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人类以往的全部文化──在"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胡绳顾颉刚先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开始从事学术活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他逝世的1980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8.
夏宇 《华夏文化》2010,(2):55-56
粱启超对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影响巨大。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梁启超的新民学说,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长远历史任务,对新民主主义中的政治人物和整个革命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示王瑶生前不曾缺失学术规范.亦不缺乏治学门径与思路.但最重要的是他作为“鲁迅影响下的一代学者”的代表.为弟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中国的学者”的大师风范.然而却不幸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历史悲剧所掣.他仅仅成为“未完成”的大师.这应验了他对钱理群所说的“中国需要大学者.竟又没有产生大学者”的话。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世纪以来欧美地区久负盛名的一部中国文学通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的新文学史观影响下,充分体现了欧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学术传统和研究模式。尽管受他者视域的影响,这部文学史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但其西方语境下独特的文学思路,以及立足文化视角的文学史编撰理念、探求文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撰述模式、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等书写特点,体现了域外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接受态度和评价标准,也为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振铎 《寻根》2008,(5):113-117
作为中国编辑学会代表团成员,我于2008年5月10~16日,赴韩国首尔参加了第13届国际出版学学术研讨会,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画坛,周世麟未必最出名;但在中国美术界,他却是最具独立学术创见性的艺术精神、文化意识和超验意识的画家。周世麟骨子里有一种冲破艺术藩篱的原始欲望。  相似文献   

13.
概况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副教授除出版专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之外,在《读书》、《中国学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全面阐述布迪厄的社会学和文艺理论,并藉以论述各种文艺学问题。论文《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第9期)将文学的生产置于普遍经济规律的视线内加以思考,讨论一般经济规则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的作用形态。在现代社会,经济权力渗透到文学场内部,将自己伪装成文学法庭的最高法官,为文学制定审美标准和叙事原则。大众媒介是现代语境中权力的主要设施。而使这种渗透、裁决得以完成的是通俗作家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化交流》2007,(4):54-59
周逢俊立足中国传统化精神的维度,通过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认识,强化和提高其思想及艺术境界。无论从笔墨意象到诗词情境、书法之韵,均贴近传统,致其作品折射地道的中国传统化风范。周逢俊将其对传统化精神的研究,融会于个人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上,他的山水世界完成了其精神上的还乡。他饱读诗书,以词意而绘事,传承人古风。他用墨典贵清高,气息悠远雅致,用笔纵横排挫,书法意味深长。可以说,周逢俊是现代一位在中国传统化背景下颇具学术个案研究价值的中国水墨代表性画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1896—1950)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湧上学术和政治舞台的。虽然以后在学界政界一直都颇活跃,但他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曾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接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新人”的精神深处进行更为深刻的历史透视,对中国近代学术精神的发展迁变,有着更为准确的历名把握。  相似文献   

16.
高罗佩《秘戏图考》与《房内考》之得失及有关问题江晓原荷兰职业外交官高罗佩(R.H.VanGulik)①,因撰写《秘戏图考)ry及《中国古代房内考)rp两书而驰名欧美与东方,由此奠定他作为汉学家的学术和历史地位。两书先後问世迄今已数十年,在此期间这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刘咸炘《医喻》《左右》《同异》《流风》是一组分析中国儒学发展得失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是在横观偏正,纵究源流,站在明统知类,建中立极,综贯老子、孔子的学术宗旨的基础之上,拯救中国学术各趋极端,往而不返而开出的一剂药方。刘咸炘整合老、孔,发展与提升了儒学发展现代转型的新境界。他期待中国儒学史从非左即右、往而不返、争斗不息、别有所图的邪路上回归老子、孔子的太古之道。刘咸炘坚守先秦儒学的中观理想,对中国真正的自本自根的中国文化具有坚定的信仰。刘咸炘认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包荒含弘,任天圆道,返本开新,才是中国儒学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学术失范与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目前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无疑显示了中国学术提升自身的努力,但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却再一次暴露出来:大多数批评不是着眼于探究学术失范的深层原因,而是情绪化地进行道德审判,急于将某些人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仿佛道德的审判一结  相似文献   

19.
党伟龙 《寻根》2002,(3):46-49
古代中国学术与政治关系之紧密,堪称我中华明的一个显特征。但执意认为中国的学术始终不变地是政治的附庸,却似乎太过武断。我无意强调学术的“自觉意识”刚好从宋代开始,然而,至少,我认为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学术与政治二的关系处于某种相当健康的态势,不仅学术具备了独立的尊严,学们又何尝成为溺于“故纸堆”的酸腐学究?或许,这健康竟是空前绝后的呢。  相似文献   

20.
李雪涛 《寻根》2008,(2):26-30
2006年6月至9月,我在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做了近4个月的访学,汉学系图书馆收藏颇丰的民国学术期刊使我对那一时期德国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当时执西文汉学牛耳地位之《华裔学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