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足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2.
个人经验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各种积累的最终结果。它根植于心,显现于行。从鲁迅生活的时代观念与婚姻、经济职业与婚姻和爱情与婚姻三个部分出发,再将《伤逝》中"爱情的开始——产生‘隔膜’——婚姻失败"代入鲁迅现实生活并进行异同类比,可以发现鲁迅和许广平较《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而言他们是成功的。在成功的背后不难看出鲁迅当时思考的深入。他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伤逝》,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当下青年人的婚恋都具有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于1925年10月。对这篇抒情性的充满了哀伤的爱情悲剧小说,历来评论家各说不一,有的认为他们的悲剧根源是由于涓生失业没有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的压迫这些外界原因造成的;有的归之于于君个性意识的局限性,短视、浅薄、理想小;有的归之于他们没有把个人奋斗与工农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1914年夏目漱石先生小说《心》与1925年鲁迅先生作品《伤逝》,虽写作时间不同,但两部作品所描写的男主人公皆为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两部小说都是以男主人公的"私心"描写导致爱情生活难以逃离忏悔,且均以悲剧结束。文章试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私心"的矛盾与挣扎,以期对身处社会动荡时期不安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9.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阿随貌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道具,然而在小说中这只叭儿狗却因其"阿随"的名字,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阿随在《伤逝》的最后已经成为了涓生这样的新的知识分子永远摆脱不了的两种负累的象征,即经济上的负累和因对家庭、社会反叛所招致的不幸而产生的道德上和情感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3.
雅俗文学的风采──《伤逝》与《天河配》比较汪启明1.鲁迅写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伤逝》与张恨水写于1932年至1934年的长篇小说《天河配》,同是描写个人与社会冲突的题材,但在同一题材中显示了各自高超的艺术驾驭力与表现力,并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  相似文献   

14.
"人间"心态是1925年鲁迅的基本心理状态。《伤逝》结尾中的"跨出去"与"遗忘和说谎"就是例证,对于前者,鲁迅深以为然,但对于后者,鲁迅是极力排斥的。尽管鲁迅对"遗忘和说谎"有着不同于涓生的认知,但对于"走出去"这样的欲望状态,他是认可和提倡的,"人间"心态亦构成了他所独有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5.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鲁迅《自嘲》一诗作于1932年10月12日,载于《鲁迅全集》第七卷第147页,系鲁迅最著名的七言诗之一。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被毛泽东主席于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这样引用和评价:"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19.
谢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0-12
《伤逝》通过对子君涓生爱情和人生悲剧的描写,对爱情、人生、个人、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思考,展示了鲁迅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对《伤逝》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阐释了小说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