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源于人格心理学的凯利方格技术,对在高校一线工作并有技术转移经验的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得出制约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活动的10个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对深入理解高校技术转移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为技术转移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首次对比分析以高校为主体的省市技术转移效率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省市技术转移效率,并对我国省市高校、企业技术转移效率的有效性和非有效单元投影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整体技术转移效率低下,高校情况更不乐观;高校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高校和企业普遍存在着投入冗余情况。针对比较发现,因地制宜提出提高我国不同省市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运转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梳理其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其从发明专利技术披露、评估、专利申请以及市场化推广与收益分成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开展跟踪与服务。在对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运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高校技术转移现状及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而科学转化为技术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对技术转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方式和不足。本文也结合国外高校的技术转移方式,对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技术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涛  魏洪雨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9):10-11,14
技术转移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如何打通高校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已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分析了湖北高校的科教资源优势,探讨了高校在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具有特色的湖北高校技术转移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选取江苏省31所高校,构建高校技术转移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技术转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出提升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国外科技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分析了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效率低下,如何正确评价各省区高校技术转移过程,探寻阻碍转移的关键因素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界定高校技术转移概念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突变综合评价法,为科学高效地评价高校技术转移提供借鉴,最后验证突变评价结果,并提出改善高校技术转移现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公共治理理论,阐述技术转移治理的概念,并以比利时鲁汶大学联盟为例,对高校的技术转移内外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在总结其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协同互作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治理语境下的高校技术转移发展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治理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自然资源匮乏,建国之初即把教育、科研和创新作为立国之本,现为世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典范.1959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设立耶达技术转移公司,开创全球高校院所技术转移的先河.目前,该国高校院所均设立了"耶达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转移公司.以魏兹曼科学院及其耶达技术转移公司为例,结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总结以色列高校院所技术转移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外科技园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科技园区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晚期,主要以大学为基础并与大学不断互动.文章对国外学者关于科技园区的定义及特征、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地域特色、科技园区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政策及科技园区的贡献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因中方技术能力较弱,外方通常缺乏与中方组建合作研发联盟的意愿,而是选择技术转让.中方企业提高其技术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是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然后寻求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研发.本文从中方产学研联盟介入角度研究中外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转移模式选择问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方产学研联盟介入对外方技术转移模式选择决策的影响,得到中方产学研联盟介入能够使外方选择合作研发联盟可能性增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的大学在我国经常被作为技术转移的成功典范。然而,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美国的几个最好的大学上,对普遍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体系做了一个系统的概述,既提供了历史和法律知识的背景介绍、强调了其中一些主要趋势,也提供了某些特定机构在技术转移方面的具体运作和相关政策的例子。可以看到,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各自为政,彼此差异很大。专利收入对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可靠的财政来源。竞争力议程的兴起对美国大学的商业活动曾产生巨大影响,但近年来也开始了对传统价值和使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基金会和大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事业发展已由政府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化。我国高等教育因其非义务教育性质必定引入市场机制,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体验和调查研究,论述高等教育办学资金筹集管理和教育基金会的关系及运作。  相似文献   

15.
马荣康  金鹤 《科研管理》2020,41(5):278-288
技术转移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形式,对高校科研活动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106所“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为样本,研究了高校技术转移对其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的影响效应,并对不同来源的科研资助(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在高校技术转移与科研产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高校技术转移对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高校技术转移对其获取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在高校技术转移与专利产出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3)政府资助对高校技术转移与论文产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企业资助对高校技术转移与专利产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的大学技术转移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显著,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简要综述了美国学术技术转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对技术转移学术研究的主要情况,并给出作者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技术转移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能够进行深入的专业科技信息交流,也使得高新科技成果得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与高校紧密联系的四类技术转移模式,探讨各种模式的优点、缺点和适用范围,探讨了当前法律体系的主要不足。本文研究为高校技术转移在模式选择上提供了参考,也为立法着眼点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与创新领域,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国版“拜杜法案”)下放收益处置权,以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对此如何响应关系到政策的激励效果。通过政策文献计量与访谈调研的质性方法,基于113份中国研究型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办法,分析了大学针对中国版“拜杜法案”的政策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在内部利益主体分配方案上呈现异质性特征,相比于以“985“、“211”工程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的地方性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回应更“积极”,科技成果转化意愿更高。进一步,基于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及大学自组织性理论,尝试提出了中国大学响应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表现的解释框架,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及组织体系给予的“压力性”回应,二是基于大学的使命定位、自身特征产生的内生性动力,两者合力导致了大学的政策响应特征。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的内在自主性,并关注地方性大学在技术扩散与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企业和大学的协同演化和互动,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大学的高度重视,政府在企业—大学互动中的作用更是三螺旋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以我国大学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政府研发投入对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市大学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非常显著地促进了该省市大学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和收入两方面的增长;并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计划的数量也是大学技术转移合同数量/收入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