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历程形成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书",为世界著名之作,而《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从宗教角度对两部小说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和摩尔·弗兰德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内心似乎都有一股力量使他们不能安定下来,他们一生都在不停的行动、追求。相似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旅程:背负原罪,遭受惩罚,进行忏悔,最终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小说传统的源头,笛福的小说创作自然早已受到学术界的认真对待,研究成果也已汗牛充栋。然而,笛福生活在英国商业社会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其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城市"新兴阶层"及其城市生活的描写。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学界重视。本文试图借用城市理论及批判理论的相关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即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来考察笛福小说创作的历史价值,辨析笛福对新兴城市生活的复杂态度,阐发笛福城市小说中人物的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英国小说家、政治刊物作家、记者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与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著名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词典编纂家)一起被称为英国小说的奠基者。丹尼尔·笛福于1660年夏天出生。父亲詹姆斯·福是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商人,经营蜡烛和肉产品。父亲固执的清教徒信仰时而也会出现在笛福的作品中。笛福就读于伦敦的查尔斯·莫顿学校,在这所专门为不信奉国教的清教徒孩子开设的学校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后,笛福将自己的姓氏(福)改为笛福,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  相似文献   

5.
笛福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鲁滨逊飘流记》(1719)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敏锐地感觉到,只要根据广大读者的兴趣和思想感情,对塞尔科克的故事加以改造,一定能抓住读者的心。于是笛福以塞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在海上生活的经历和体…  相似文献   

6.
《摩尔·弗兰德斯》被誉为丹尼尔·笛福小说生涯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小说里,笛福把女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的经历与宗教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其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从分析宗教对摩尔一生的影响,揭示笛福的清教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与文学理念的关联性,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他的帝国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他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不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摩尔的视角及其复杂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并把它描绘成"希望之都",借摩尔之口劝说读者到殖民地垦殖。笛福应用通俗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众多角色融合于摩尔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最初连载于低廉报纸的形式把中下层社会纳入读者之列。同时,笛福利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达到真实使读者相信北美确是希望之都。这些因素使《摩尔》成为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  相似文献   

8.
《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笛福的代表作,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研究兴趣。很多研究者都把其看作乌托邦小说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过于全面。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来分析作品中的乌托邦——"幸福岛"的建立,从而得出笛福所要表达的政治理想,即他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的自由贸易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丹尼尔·笛福:"小说之父"和"鲁滨孙之父"被誉为"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经营屠宰业的商人家庭,因为受过中等教育,笛福对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1 692年,他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于是他开始以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谋生。由于他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致使他常常入狱。在59岁的那一年,他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的《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一些债务。在他生命  相似文献   

10.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也奠定了他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地位.笛福采用了流行于16,17世纪流浪汉传奇的体裁,第一次把流浪汉传奇带入了现代小说的轨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流浪汉传奇是由中世纪骑士文学发展而来的,该文从文学传统的继承和相互影响出发,阐述了中世纪骑士文学在叙事结构,主题,和人物性格塑造三个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笛福(1660—1731)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世界文学名著中最流行的小说之一,这部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欢迎。到19世纪末,各种不同的版本、翻译甚至仿写已不下700种。  相似文献   

12.
库切在对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小说《福》中,选取女性叙述视角,竭力为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寻找话语权力。研究发现,原本处于权力边缘的女性和黑人男性地位得到提升,白人男性权威受到质疑,库切通过作品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揭露了被殖民者的反抗与成长,并流露出去殖民化的写作主张。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1719)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西方社会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资产阶级冒险家“鲁滨孙”的形象后,接着在他的第二部重要小说《摩尔·弗兰德斯》(1722)里,笛福又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鲁滨孙  相似文献   

14.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时期启蒙小说的代表作,其不仅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丹尼尔·笛福因为该作品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可以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和写作水平,为读者更好的理解该小说创造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约1660~1731)占据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这也是他在小说发展历史上重要性的一个佐证。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古已有之,但18世纪以前的整个西方文学可以说是诗的文学。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从而取代史诗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样式。在这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嬗变过程中,笛福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笛福的小说表达了要求个性解放、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自14世纪到15世纪新航路…  相似文献   

16.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现实主义手法从事创作的重要小说家,写有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尔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萨娜》,以及另有几部传记与游记。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被公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之作,在英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地也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笛福本人和他的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一样,一生充满着冒险色彩;也是一个精力充沛、才智过人、奋斗不息、永不言败的人。他的父亲是个经营屠宰业的商人,他自己也曾是个商人,做过袜子、烟酒、羊毛…  相似文献   

18.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除了他对经典小说创作所做出的努力外,他的小说还明显带有通俗性的一面,以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笛福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多种通俗模式的表现手法,这表明作者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孜孜不倦地寻求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然界的深邃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丹尼尔·笛福简介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同时,他参与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并因为言论关系几次被捕。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那些长篇小说,在59岁时他开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因此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笛福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及他同星期五的关系.从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笛福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笔下的鲁滨逊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星期五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代表着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