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胡适在五四前后集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创造于一身,成为领导当时诗歌创作潮流的重要人物。胡适在新诗史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即:他积极倡导用白话代替文言,并率先尝试用白话创作新诗,为完成诗歌语体的变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作为自由体新诗最早的倡导者和试验者,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新诗作为“诗”的可能性,《尝试集》中出现的“自由变化的词调”式自由体和追求散文美、口语化的自由体,对新诗诗体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倡导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支流,《尝试集》平实、清淡、朴素的风格,在早期新诗诗坛上自成一格。胡适的新诗理论和创作,不仅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一面,还有得之于传统启示的一面,这是常被人忽视,因而更值得注意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康白情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未得到确认.全面考察康白情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即可见其在新诗理论的建立方面,成就是卓著的;他的新诗创作,在一段时间里,数量是突出的,质量是上乘的,对稍后的新诗作家,也有相当影响.应当恢复康白情在新诗史上弄潮诗人、诗评家、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胡适之体”是现代新诗最早形成的诗体范式,它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昭示了尝试期的现代新诗的发展特点。本即结合尝试期新诗的发展状况探讨了“胡适之体”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胡适之体”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诗的“形式”与“意象”是衡量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指标,对于新诗的阅读与欣赏,需要挖掘出诗歌的形式美与意象美来。即既要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还要能够读出新诗的形式美,尤其是旋律美来。  相似文献   

5.
诗词是不会消亡的,即今旧体诗词其富生命力的名句也有如“种子”,将一代一代地“种在心田”。“我”(刘章)的走入诗界即得益于古诗句的薰陶。相比旧体诗词,新诗缺少“规矩”和“共同审美标准”。继承和发展旧体诗的传统,是发展新诗的一条“康庄大道”。“我”写了四十多年诗,新诗极少被引用,而一些讲究形式和声韵的山水诗句却经常被文友引用,即可为证。当然也要坚持追求诗意为第一原则,不可“因声律伤诗”。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他对新诗文体的贡献在于一“破”一“立”。“破”在于打破旧的诗歌形式,倡导“诗体大解放”;“立”在于积极提倡自由诗。胡适建构了自己的新诗文体理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文艺论著中提出他的新诗主张,对诗歌的本质与特点,诗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与个性表现的关系,诗创作对诗歌语言简练、含蓄的要求,新诗人将古典诗歌优秀的抒情传统、表现方法与外国现代诗歌的艺术精神、表现技巧融合以创新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思考等,都作了完整、系统而周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诗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创、构建与变革当中,曾有过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他的新诗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民歌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谦逊谨严的文学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以辛勤的耕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缩短诗人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架桥铺路。朱自清先生宽宏的文学批评态度,与他的思想历程和人格特性密不可分。他对于新诗的一个至为重要的贡献即如何“见出平淡的生活里蕴藏着的悲喜剧”,从日常生活里“感觉”诗的存在;并且。他对于新诗形式的美学思考也是深入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小诗创作风格与诗美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的初中国新诗运动的“殿军”,宗白华的小诗意象新颖,风格独标,其中活跃着自然生命的感悟,宇宙万象的体会,既有理智的清醒与深邃,也有情绪的纯真与感动,传达了诗人的人生立场与生命情怀,而以明激的理性引领创作实践,是宗白华较一般新诗诗人优越的地方,他关于“形”“质”不分的新诗艺术意境创构理论,以及对于诗人人格的修养要求,体现了辩证的艺术精神,对中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得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具人格魅力与个性色彩的政治巨人,其成就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此研究的仅仅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周恩来的“素养”主要表现在“新”学(亦即通常说的新文学)上,他于“五四”前后创作了大量新诗。他曾对人说编过一本诗集,虽然目前能够找到的只有八首,但却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新诗运动的重要成果。他积极参予组建的“南开学校剧社”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白话剧团。他亲自参予了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活动,尤以戏剧活动最为卓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他的许多杂文、书信中经常有关于新诗建设的精辟见地和批评。在“民七的新诗运动”中。他与新诗的创导者一起,亲自参加新诗的创作实践。在20年代中期,他还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文就鲁迅诗论、诗评、诗作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期由于学报更换刊号,出版印刷推迟了。 但本期还是按原订计划,专请60年代学人“上马”。 专门从事新诗诗体研究的王珂,胃口特别大,他全面提出新诗“标准”的现实构建策略,认为建立新诗标准既要尊重新诗的特性,以“多元”为主导,也要适当采用“本质主义”,特别是要在“怎么写”上定“铁律”。  相似文献   

15.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宗白华早期诗论的诗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运动发动于1917年初,经三年尝试创作,量多质差,基础不稳。1919年底.新济运动先驱者俞平伯发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认为在社会上对新诗“表示同意的人少怀疑的人多”的情况下,要谋求新诗“在社会上的发展,先要使新诗的主义和艺术都有长足完美的进步”,他呼吁同志者“决不能就形式上的革新以为满足;我们生、定要求桔神和形式两面的革新。峋对此响应者甚众,一批新诗人著文研讨新诗的主义和艺术,其中家白华诗论如璨灿流云,给诗坛带来新景象。他在二十年代初的诗论(主要是《三叶实川。致郭沫若的信、《新诗略谈》和《…  相似文献   

17.
叶公超是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 T· S·艾略特的传统观 ,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 ,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他从节奏、和谐、对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 ,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的自由灵魂和其诗论交织在一起,这使他的诗论在具有某种独特性的同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概括地说,他的诗论是“完美的形体”和“完美的精神”的结合,大体包括:对“自由”和“真诚”的强调;重视新诗的内在音乐性;增多新诗诗体等。  相似文献   

19.
新诗教育的话题得到过广泛讨论,从教材篇目的争议、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到教育观念的确定、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总结,人们对于何为新诗教育、如何进行新诗教育莫衷一是。新诗教育的困境,除了“应试”指令压抑甚至排挤课堂教学中的新诗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面对新诗教学有“畏难”情绪之外,更在于教学目标、手段的普遍性与新诗文体的独异性,教育教学过程的稳定性与新诗的不断生成、变化之间的龃龉。有必要从新诗与教育双向互动的角度看待新诗教育的功用,近些年研究性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新诗学者参与教材和读本的编写、诗歌刊物对新诗教育的介入等,显示了新诗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实际上,可以区分出两种功能和形态的新诗教育:一种是纳入程式化的学校教育机制、与其他文类教育无差别的新诗教育,一种是个性化的、“非应试”的新诗教育。后者的意义是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而读诗和写诗是其中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一直被认为过于注重“横的移植”,而忽略了“纵的继承”,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以郭沫若的新诗为例,试图探讨他的作品的先锋与传统两种形态,认为传统诗学依然是现代新诗不可摆脱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