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孙友欣 《东南传播》2010,(8):138-140
大学生校园DV剧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编演,展示校园生活和青春文化的影像作品。产生于当前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产生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阅读、创作方式改变的传播环境中。校园DV剧的传播内容多是展示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历程,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追寻与反思,青春的迷茫等。校园DV剧呈现出影像的多元性、篇幅精短等特征。网络空间、大学生电影节等成为大学生校园DV剧传播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青春校园电影,大学生校园DV剧仍有许多局限,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DV影像传播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语言里,是一种可以避免意识形态神话和权力话语陷阱的传播形态。DV影像传播时代可以称为影像民本主义(populism)时代。用通俗的话说,DV赋予了创作者自由言说的权利,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化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它首先打破了影像表达权利  相似文献   

3.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4.
巩杰 《东南传播》2011,(7):82-84
影像技术已经成为纪录、保护和传播陇右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有成效的影像纪录方式就是摄制了大量关于陇右文化的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完成了对陇右文化生动鲜明的影像传播和形象逼真的视听再现。影像对陇右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主要涉及到陇右远古文化遗存、中华人文始祖文化、陇右石窟文化艺术、陇右民族民俗文化和陇右三国古战场文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随手拍是指人们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机或DV摄像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拍摄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的一种行为。从事随手拍的人也叫拍客。随着制作影像与传播影像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成为影像创作者、传播者与  相似文献   

6.
毕蜂  吴静 《新闻界》2003,(5):62-62
自1999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DV作为一种从个人出发的影像表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尝试。一部分农民也开始拿起DV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农民拍DV,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值得引起重视。纵观当今我国的DV界,农民拍DV时间虽然短却发展很快,目前大致有三种方式存在:1.自我娱乐这是农民拍DV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大部分拥有或能接触到DV的农民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记录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断,如婚嫁、生日等。这些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往往带有随意性,远远不能…  相似文献   

7.
DV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各式各样的DV作品通过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官方主旋律叙事形态,表达了更为个人更为自由的思想。而网络DV作品中存在的亚文化,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成为很多DV爱好者的创作源泉。本文通过对新浪宽频网DV短剧的实证研究,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这种亚文化存在的原因,并提醒DV创作者对DV作品中的亚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8.
舒影 《视听纵横》2005,(5):35-3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化水平不断提高,DV从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不过,DV给了人们影像权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影像艺术的高贵和经典,每个人都似乎成了艺术家。DV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介入影像艺术之流的,DV的美在何方?  相似文献   

9.
DV和谐议     
DV原本是一种视频记录格式,由于被用于民间,逐渐超越了其技术性范畴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意味,如"通过接近真实地记录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局面①,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一面"。甚至有人断言传播意义上的DV概念将会消亡,②从而指出其历史性终结。通常认为DV包括了设备、作品、文化和创作四个层面的意思。与其在概念上  相似文献   

10.
影像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小屏微影像、电影电视节目等大屏影像、VR影像等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女书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与现代影像传播手段相结合,为女书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活力,它对提升受众对女书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女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DV影像的传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码科技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DV族"活跃于时代的前沿,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细节,DV影像也因此而成为传播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DV影像涉及传播中的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下面试从拉斯韦尔"五W"模式分析DV影像传播.  相似文献   

12.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传播学成为显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与媒介自身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关.从前者说,媒介在最近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媒介由原来的报纸、广播、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时代、DV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使传播自身由区域传播走向全球传播、从文字传播走向图像传播、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从单向传播走向互动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学成为显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与媒介自身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关。从前者说,媒介在最近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媒介由原来的报纸、广播、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时代、DV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使传播自身由区域传播走向全球传播、从文字传播走向图像传播、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影像传播成为了现今主流的影像传播手段,它的优点较为明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和广播传播方式,新媒体影像传播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新媒体影像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和广播传播的方式,将事情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大众,因此新媒体影像传播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符号学是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的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某个领域就变成了部门符号学。本文从符号学视野下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研究,用符号学的原理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全新的理解,让新媒体影像传播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DV和谐议     
DV原本是一种视频记录格式,由于被用于民间,逐渐超越了其技术性范畴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意味,如"通过接近真实地记录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局面① ,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一面".甚至有人断言传播意义上的DV概念将会消亡,②从而指出其历史性终结.通常认为DV包括了设备、作品、文化和创作四个层面的意思.与其在概念上纠缠,不如强调其动作,以此把它和行为主体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新生事物在当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DV.即DIGITAL VIDEO,它不是泛指所有的数码摄像格式.而是专指一种半专业的影像技术格式。DV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灵巧轻便.它的平民价格,它的低技术指数要求,使人们拥有了获取和传递影像的自由权利。它的出现,拓展了民间的影像传播渠道。于是,DV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时尚.人们开始“DV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表达才能传承、传播下去,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成为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通过探讨《我门》影像创作活动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总结出影像创作中精神内涵的挖掘和视觉影像的文化表达经验,以期能为中国影像创作中对独具中国特色文化的挖掘、表现、传播、记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DV,因其廉价与操作的便捷成为众多渴望表达自我的时尚一族的新宠。它以具有亲和力的视角吸引着不同职业的人,传播一种独特的私有文化。例如:一个手术室护士拍摄的《生死之间》,  相似文献   

19.
刘佳 《声屏世界》2005,(4):25-26
DV与电视:DV与电视的结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3年4月11日.由凤凰卫视中台主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全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该栏目对中国大陆新一代民间影像的促生、扶植、培养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使新兴的DV融入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电视上出现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影像,  相似文献   

20.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