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悲怆交响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1893年)完成的,这也是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力作。作品特别深刻地体现了柴科夫斯基个人的痛苦和斗争、愤怒和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追求,讴歌了人生乃至生命的辉煌,表现了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真挚的情感。不失为一部充满深厚教育意义的传世之作。自1986年,我校开始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在一无教材,二无上级要求的情况下,我尝试着选用一些中外名曲作教材供高中音乐欣赏课所用。10多年来,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欣赏教…  相似文献   

3.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后在音乐上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让他们猜猜看吧,”在他写给侄儿的一封信里提到他准备写作的这首乐曲时柴科夫斯  相似文献   

4.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b小调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生活的总结。本文剖析了《b小调第六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和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他用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民族的追求及精神,交响曲《曼弗雷德》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同时,柴科夫斯基本人也非常喜爱俄罗斯民歌,他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如《30首俄罗斯民歌》。其次,他将民歌素材用在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柴科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另外,无论是俄罗斯特色的音乐语言,还是音乐过程,都称得上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柴科夫斯基作于1866年的《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梦幻)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阐述了柴科夫斯基在交响套曲的曲式结构上对欧洲音乐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从中分析浪漫主义晚期以及民族乐派交响音乐的结构特征从而进一步探寻柴科夫斯基个人交响乐创作风格形成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8.
1872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乌克兰卡明卡他的妹妹的庄园里写作第二交响曲。每天早晨,他常常到附近的森林里去散步,从一位会唱歌的守林人那里听到了许多乌克兰民歌,并和他交上了朋友。他妹妹家里的厨子彼得·格拉西莫维奇是个乌克兰农民,每当柴科夫斯基在钢琴上弹乌克兰民歌《仙鹤》时,他总要走到他身边,和着拍子唱:“这样站起来,这样用手捏。”尽管音不很准,却唱得别有风味。柴科夫斯基把他所唱的《仙鹤》曲调,用进了第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使这部交响曲生色不少。居住在俄国西南部乌克兰一带的斯拉夫人,有“小俄罗斯人”之称;因此这部富于乌克兰…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学术界当中,对于柴科夫斯基所属派别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他的作品一方面揉进了太多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如<1812序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等作品,都大段而且原封不动地引用俄罗斯民歌,这是民族乐派的典型创作手法;而另一方面,柴科夫斯基又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音乐观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反映其内心世界情感的段落,这种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也是柴科夫斯基与民族乐派作曲家之间最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世界交响曲中登峰造极之作。文章力图从调性、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创作背景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赏析,使人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作品中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深刻揭示出了悲剧的审美本质。本文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出了《第六交响曲》审美学上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用"性别特点"来形容交响曲的风格,你会发现有一些偏于"女性化",例如舒曼的《第一交响曲(春天)》。如果再加以区别,"女性化交响曲"中还有"大女人"和"小女人"之分。此外,也有一些交响曲特别"Man",就像"猛汉"一般,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李斯特的《交响曲(浮士德)》等。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E小调第五交响  相似文献   

13.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世界交响曲中登峰造极之作。文章力图从调性、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创作背景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赏析,使人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伍子胥变文>蕴涵着丰富的悲情美,主要表现在家世厄运的悲戚、逃难旅程的悲辛、异国奋斗的悲苦、生命归宿的悲怆及路人为之献身的悲壮等层面.  相似文献   

15.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作品中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深刻揭示出了悲剧的审美本质.本文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出了<第六交响曲>审美学上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聆听老柴     
起初知道柴可夫斯基,是因为《天鹅湖》。但爱的是芭蕾那莞尔间的轻盈,也不能算是音乐本身。可后来变得有那个渴望去真正读懂老柴,则是因为《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作品是在1893年他的人生旅程即将结束时写成的,它不仅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部标题交响曲,也是毕生经历之终结。  相似文献   

18.
喜欢在下大暴雨的夜晚,把音响开得好大好大,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轰鸣中尽情地宣泄,在暴风骤雨中感受它的高傲与狂放.  相似文献   

19.
我不知道李新读过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没有,但其<母亲的冬天>却是对<寒风吹彻>中"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一句的最好诠释.所不同的是,李新将冬天的寒冷推向极致,而由一个个体生命--母亲,来承担这苦难的宿命,使文章更具悲怆意味.  相似文献   

20.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作,它的创作在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赋予它更多的感情,更强烈的思想意识,创作风格上逐渐向浪漫风格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