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莎莎 《广西教育》2013,(25):76-77
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清新、情趣盎然的语言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古诗的审美教育,需要引领学生去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古诗教学应紧扣古涛“亦嘲、亦曲”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多形式、多渠道地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发展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清新等特点。通过古典诗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能够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与和谐的心灵。笔者试着从感受韵律美、欣赏意境美和实践创造美三个方面探索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并通过联想再现作品中的审美意境,将学生带入图画般的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感受、欣赏美,并能联系实际去创造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文学欣赏的手法,创造审美情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将美育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引领学生赏读诗词,能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为了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形象、情感和意境,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以美的创造来了解化学现象,以美的想象来感悟化学知识,以美的形式来揭示化学规律,以美的意境来领略化学真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掘方方面面的美的素材,捕捉每一个美的机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学,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引导学生发展文本意境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全面审美个性的最终指向。蔡元培先生对其作用作出精辟论述:"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因此,把美育贯穿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试通过感受语言美、品悟意境美、激发情感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0.
前言:美术是一门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感知美、创造美的学科。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当教师在小学课堂上开展美术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到美术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感受美术中所蕴含的意境、如何让学生们在感受美的同时还能创造美、如何从创造美的角度去表现美。  相似文献   

11.
在各类教学中,语文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语文可以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那么,如何将学生送进美的世界,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语文教学中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从而去感悟现实生活的美,也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三种境界,即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正>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是将美学理论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通过审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营造审美的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最终丰富个人学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韩丹 《海南教育》2014,(9):57-57
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它通过对人的审美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观察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且运用到美术的创作中去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教师认真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将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绚丽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臧绪琴 《教师》2014,(26):59-59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又要使其发现和欣赏美,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欣赏到文字的语言美、情景刻画的意境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从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感受和鉴别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感受和鉴别理性的升华。但是、二者之间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如何实现由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呢?  相似文献   

18.
陈章其 《陕西教育》2007,(11):42-42,49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美的载体之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美的语言、美的思想,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审美教育渗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结合课文学习,指导学生鉴赏美;分析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美。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品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明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足见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婷娟 《内蒙古教育》2013,(12):62-62,79
“留白”可以让中职学生充分从事课堂活动,亲身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全面地融入课堂。通过课堂的“留白”,去感受散文的想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回味美。“留白”的课堂也是生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