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人肉搜索突破道德涉及法律,人肉搜索行为就演变为网络侵权法律问题: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直接法律问题;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的区别、人肉搜索的后续侵权行为、提供搜索论坛网站的法律责任间接法律问题。但人肉搜索侵权行为并不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只是披着网络外衣,与一般的侵权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及其技术的普及,现代人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搜索方式,主要依赖于网络社区群体的力量,展开对当事人的网络"通缉"、"追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给社会及当事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积极探索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邓晓东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1):30-35,72
互联网曾创造新经济的神话,也让全民言论达到了空前的自由。然而,当网络“人肉搜索”行为触及他人现实权利并进行道德审判时,网络言论也需建立相应规则。本文对Web2.0时代的“人肉搜索”行为及其衍生的网络道德审判现象加以反思,讨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规范及网络环境下民事权利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对不良网络行为的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然而,伴随着这种搜索方式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为何"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道德的同时,却用了"反道德"的行为;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却给被搜者造成不道德的伤害?面对中国式"人肉搜索"的悖论,我们希望从圣经故事里耶稣对待罪人的原则中学习如何在进行网络道德审判时,将爱和公义相结合,做到面对违反道德的人,不仅要有道德审判,还要有人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自诞生之日起,就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引起数起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有时伴随过激性攻击言辞与行为,令"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恶性压力。由此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由"人肉搜索"行为引发的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传播技术原理、主客体特征、传播语境、心理根源、社会因素等形成的“人肉搜索”,对网络舆论导向、技术控制、法律控制、道德约束、组织控制等形成了强烈的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加强网络舆论安全法律规制、内化网络行为道德制约力、构建完备的安全监管及联动应急机制、推动社会控制体系的建立、提升应对“人肉搜索”的自我防范意识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肉搜索"逐渐风靡网络,这种新型搜索引擎可以更为便捷而专业地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方便公众日常生活。然而其中更受关注的身份确认型"人肉搜索"却因与当事人相关人身权利的冲突而备受争议。文章试图从宪法学角度,对身份确认型"人肉搜索"进行分析,明确其中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冲突,从而对其进行合理规制,以期引导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由于未能区分事实层面的“人肉搜索”与规范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导致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应当是“人肉搜索”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搜索后行为而不是“人肉搜索”本身,将“人肉搜索”在立法上予以规定是一个伪命题。“人肉搜索”是否法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搜索是人们网络生活的日常行为方式之一,人肉搜索的出现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许多研究者从法律、道德以及传播的角度对人肉搜索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和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角度来看,人肉搜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关系的演进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不管是从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还是发展论意义来看,人肉搜索都表达了信息时代人类本质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状态下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当今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一大派生物,在被理性应用时,有利于拓展公民维权空间,强化监督公权,提高反腐功效。但同时,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极易侵害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导致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社会悲剧。反思"人肉搜索"的非理性现状,实与我国长期严重缺失公民教育密不可分。要使"人肉搜索"重新回归理性,除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约束外,也决不可回避重建学校公民教育这一治本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人肉搜索”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研究.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人肉搜索”是典型的自生自发秩序、作为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的“人肉搜索”需要何种规则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深化对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虚拟的,当“人”成为被搜索的对象,它对人造成的伤害却是真实的。本文简要回顾了已发生的“人肉事件”,分别从当事人和网民,网站和传统媒体的角度做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呼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素质培养。使“人肉搜索”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更多的人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频频发生的“人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之间呈现出一种结构依赖关系,互为幕后推手,两者之间的共谋作用一步一步将当事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试图就此对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发生在猫扑网上的"微软陈自瑶事件",通常被认为是"人肉搜索"的产生。该现象产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也出现许多社会伦理问题。文章从"人肉搜索"的现象分析开始,通过探讨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人肉搜索的具体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出目前"人肉搜索"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探讨"人肉搜索"应当遵守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与平衡,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暴露出中国网络隐私权、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互联网技术及日益发达的讨论性社区为人肉搜索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虚拟社会基础,法治框架所要提供的则是它所需要的法律基础。对人肉搜索进行价值分析将指引着人肉搜索法治维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人肉搜索"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社会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根本的条件.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人肉搜索"是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而网络社区则为"人肉搜索"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文章从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人肉搜索"作为新生产物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人肉搜索"隐私权保护中,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具有一定的克减性。我国现行法律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隐私权保护,应当完善立法,加快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步伐。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搜索引擎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但伴随着这种搜索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伦理道德的视域去考察它、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探究其健康发展的路径,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让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夹缝之间的“人肉搜索”在社会道德和公共事务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络表达自由是表达自由在网络领域的体现,具有平等性与开放性、直陈性与匿名性、多媒体性与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表达自由也是一柄双刃剑,既在保障人权、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对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为实现保护与限制网络表达自由之间的平衡,应完善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制度,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