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媒体于1995年正式“触网”,至今已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突破和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触摸世界的,网络媒体也开始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而且对新闻规律及新闻价值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发展报道:新世纪新阶段的主流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一环,有为这一环所规定的时代特色所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中心一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成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报道,正在——并将以越来越猛的趋势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流新闻。  相似文献   

3.
都市报怎样打好“主流新闻”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类报纸创办初期打的都是“市民牌”,从新闻题材的选择到写作,都体现一个“软”字。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相对老牌的都市报和新创办的都市类报纸都开始举起“主流新闻”大牌。这种定位的调整,说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意识到“主流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通过这种调整,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争得了主动。但对都市类报纸来说, 打“主流新闻”牌,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尚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中央对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舆论的顶层设计。其内部逻辑,来源于主流媒体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早日实现中国梦以及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实际需要。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这几个概念既独立运行又互相连结,共同构成一个由顶层设计统率的概念体系。新形势下提升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需要推行“文化综合创新”,并借鉴全球的创新理论成果,做到“理论创新为要”和“思维创新为先”。  相似文献   

5.
发行期间,一些报纸言必称“主流”:什么读者定位面向“主流人群”啦,什么以刊登“主流新闻”“主流资讯”为主啦,什么在本区域发行量、影响力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主流地位”啦。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报纸似乎一下子全都变身“主流”或正在向“主流”迈进。其实,很多报纸对“主流”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一些报纸标榜的所谓“主流”,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不敢苟同。比如一家宣称自己是某某省发行量、广告收入“双龙头”的“主流媒体”的晚报,居然在网站打出了这样的新闻“热线”启示:本报“以社会新闻为主,侧重车祸、火灾、爆炸、跳楼自杀等突发…  相似文献   

6.
国际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断调整媒介在新闻生产中的定位,经历了“新闻把关人”——“新闻看门人”——“新闻策展人”三个阶段.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国际主流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瓦解,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业从新闻生产过程到新闻内容呈现、受众消费方式,甚至新闻工作者角色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次中国网站的集体行动,体现了中国互联网走向成熟,代表中国两亿多网民表达了对遇难同胞最大的敬意与哀悼之情。互联网已经成了这次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消息,又使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成了这主流媒体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方迎丰 《新闻界》2006,(6):57-58
一“、主流媒体”概念从何而来?近几年,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业界都异常关注一个热点词汇:“主流媒体”。在学界还在为“到底何为主流媒体”争论不休的时候,业界早已躬身力行、全力打造“主流媒体”了。有意思的是,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实践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似乎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央关于新闻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一系列指示的出台和落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壮大主流媒体的实力。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已经和正在成为主流媒体争相追逐的一个目标。因此,作为较好体现这种思想的深度报道,已经不再单单是新闻报道中的文体与形式问题,而是成为主流媒体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成为各级党报追求高品位的一种深度新闻。  相似文献   

10.
黎勇 《青年记者》2006,(19):34-37
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强化时政新闻等“主流新闻”。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令都市报采编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是:都市报一“时政”,读者就不买报,都市报一“主流”,零售量就下降;而如果不“时政”,不“主流”,都市报又不能令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满意。如何才能踩好都市报时政新闻这块“翘翘板”?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各地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时段:一个接一个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栏目登台亮相,在“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神话下,一些“传统新闻”栏目也纷纷改变定位,向“民生新闻”转变。一句话:“民生新闻”热得发烫,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时代标杆和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李东生在第9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延伸传统的“新闻”定义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逻辑起点.我们应重新认识和领会“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含义:“新近”不等于“明日黄花”式的报道,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要大量增加正在进行时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输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面对信息爆炸,大众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权威性和导向性的解读;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及时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于是,从“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到“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①各家报社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着50余年办报历史的《开封日报》审时度势,在强化新闻评论、打造评论品牌、发出党报最权威的声音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一、突出一个“快”字,打造“与新闻同步的现在进行时评论”评论是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快速、便捷、超大容量的互联网,迅速融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俨然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认为:舆论传播正在进入“麦克风时代”,即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都能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党报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影响力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释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内嵌的五重逻辑——政治逻辑、新闻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产业逻辑,指出现有主流媒体正在从“政治逻辑+新闻逻辑+技术逻辑”层面初步完成转型融合,更亟待从“市场逻辑+产业逻辑”层面大胆探索,为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夯实“造血功能、内生动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伴随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正在被主流媒体所广泛实践。文章从应用特征、内在逻辑以及实践进路三个方面对“新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角色定位出新、传收关系革新、内容价值更新是“新闻+”模式所具有的典型创新之处;作为条件的技术逻辑、作为手段的市场逻辑与作为目的的政治逻辑,则构成了该模式发展的基本内在逻辑;未来,为实现“新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主流媒体还需在挖掘深度、实现准度以及保持高度三方面继续发力。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指出:“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境。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中国的下一代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互联网使报纸记者更加耳聪目明,也正在改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操作方式。 一、互联网——报纸传统优势“升级”的助推器 互联网被一些人称之为天下大同的基石二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并不是“不共戴天”,事实上目前网上的大部分新闻,正是由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站提供的。从另一个方面看,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成千上万网站上的数据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线索和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为报纸的新闻发现和采写带来了一场革命,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借助新媒体舞台获得第…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中国新闻摄影在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但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又使中国新闻摄影多了一些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保持清醒是发展事业的关键。本文就当前我国摄影记者面对的五个流行概念及其从中反映出的价值观问题谈点看法。一、“走向世界”不等于“走向西方”10多年来,中国新闻摄影界不断能听到“走向世界”的呼声。然而,中国新闻摄影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带着什么样的价值观“走向世界”,是值得研究的。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始终带有务实和实务取向。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创新之举和重要抓手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发起建设并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推进开展十周年,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135位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元新闻话语与社会角色理论,探索面向高等新闻教育的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建构。研究发现,职业话语叙事阐释了典范传统与时代语境下当代新闻人承载的角色期望。同时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在组织、公民、家庭多重角色扮演中,呈现了理想化与现实性并存的认知张力。基于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现实,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致力于开展对新闻边界和新闻权威的共同维护。多维的角色建构剖析有利于破除新闻实践与学术知识系统间的认知壁垒,将新闻理想注入青年一代的认知系统中,同时为辅助理解新闻教育实践提供了思考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